“他说,你们的衬衫不好卖,我贴上‘上海’的商标就好卖了。”科技部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副主任杨林村讲述起20年前某企业家堂而皇之地在会上介绍盗用经验的情景,他补充道,“中国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的,现在已明显进步,并到达向好发展的拐点。”
5月10日,由北京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以及美国国家专利和商标局联合主办的“中国创新:专利、技术与市场”会议在北京大学举行。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已成为美国、欧洲、日本等多国学者、专家关注的焦点。
“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大幅增长”“本土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明显加大,诉讼案件数量已明显超过外企”“司法保护能力、判案水平大幅提高”,在杨林村看来,这些都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到达向好拐点的表现。
“现如今,来自中国的专利申请明显影响了我们的工作量。”美国国家专利和商标局首席经济学家斯图尔特·格雷厄姆笑言。
来自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沙开清罗列出的数据佐证了美国同行的这句笑谈,“2010年,我国向美、欧、日提交的发明专利申请分别为6552件、2049件、1001件,同比分别增长7.1%、27.7%、12.3%。受理《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申请12917件,同比增长61.5%,跃居世界第4位。”
专利申请量大幅上涨的同时,本土企业以知识产权为“矛”为“盾”征战市场的意识也在苏醒。“这几年,我们接到的国内企业申请专利无效以及知识产权纠纷的案子越来越多,企业越来越注重利用专利防御功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北京磐华律师事务所专利代理人李亚临来自一线的工作经验很有说服力。
“业界有一种提法,中国的专利保护正步入‘弱保护’向‘强保护’转变的临界点。”李亚临说。这一提法与拐点之说殊途同归。
“弱保护会更多地保护此前并不强大的国内产业,就如同一个弱小的孩子,还没学会走路,你就命令他跑,否则就饿死,那它一定活不了。而当产业逐渐强大的时候,就可以转向强保护。”但对于“临界点”的提法,她比较谨慎,更着眼于市场现状。“这由很多因素决定,很难绝对地说什么时候是临界点。”
“国外的规律是产业发展领先于学界,当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带动法律、各种研究的发展,我国的产业似乎还没到这一步。”李亚临解释道。
无论拐点与否,中国企业凭借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成功开拓海外市场的案例不再鲜见。除中兴、华为的PCT申请量分别名列第2位和第4位外,捷康公司、通领集团等也在主动应诉美国337调查中取得主动。
“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经济、社会、文化基础开始发生变化,更多的公民、企业、机构需要保护知识产权;从全社会整体上看,保护知识产权的力量与诉求已超过侵权盗版。”杨林村说。
- 《知识产权重点支持产业目录(2018年本)》| 高分子领域相关项目 2018-02-08
- 国务院办公厅发文部署知识产权强国建设重点任务分工 2016-07-18
- 中-澳-新知识产权交流研讨会在京举行 2016-04-18
- 西安交大和玲/潘爱钊课题组 ACS AMI:用于古象牙文物临时加固和保护的钙基矿化水凝胶材料 2024-11-06
- 南洋理工大学周琨教授团队 PNAS:可编程异质层状点阵结构实现双重机械保护 2024-10-17
- 福州大学赖跃坤/黄剑莹教授 AFM:具有双向可调响应温度的日间节能、夜间保护隐私的新一代智能窗户 2024-10-12
- 教育部将拟推荐申报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的15项项目予以公示 20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