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科技成果量化评价小试牛刀 专家评说“科技通则”
2011-05-11  来源:科学时报
巨建国是个爱动脑子的人,作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投资与资本运营部的主任,他花了几年的时间,做了一件与他的头衔看起来没有什么关系的事——他要颠覆中国的科技评价体系。
 
这些年来,巨建国跑遍了各大科研机构、央企和军工企业,吵着要见“一把手”,给他们讲自己的理论。他的声音当然也吸引了一些人的注意。2009年1月,巨建国理论的精髓变成了国家标准,《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以下简称“科技通则”)这样一件正规的外衣,无疑给了巨建国更多的信心。
 
日前,有关部门组织了一次座谈会,把“科技通则”的各个试点单位召集在一起,听取意见。
 
“科技通则”从原来的民间流传、互相打听,到现在政府层面的试点推广,用巨建国的话说,有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
 
简单实用的科技成果度量衡
 
神秘莫测的“科技通则”其实并不是什么大部头,这个只有不到1万字的国家标准其实是一套具有普世价值的“科技普通话”。巨建国的想法很简单,管它是什么行业、什么学科、什么项目,套到他的这个“共性模型”中,就都能换算出个人、团队乃至整个机构每年在科研上的技术增加值。
 
作为标准的起草人之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工业与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研究所所长汤万金对这个点子颇为欣赏:“这种方法达到了‘纵向可传递,横向可比较’的目的。它使得不同行业、组织、个人的科研活动具有可比性,科研管理的效率也能充分显现。”
 
巨建国的这把尺让不少在科研管理一线工作的人动了心。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技术中心科研管理部主任王川说自己“跟踪”巨建国已经很久了。
 
王川介绍说,自己的企业内部也有一套科技评价体系,但翻翻以往评出的科技成果,有许多都挂着“国际先进”、“填补空白”这样的名号。但由于没有真正得以推广应用,很难让人信服。
 
两年前,王川开始“偷偷”使用起巨建国的理论,她惊喜地发现让自己头疼了很久的问题有了一个答案:原来考查一项技术最合理的指标,不是财务指标,也不是各种噱头,而是这项技术对整个人民币印制行业发展实实在在的贡献率。
 
“巨老师的这套方法解决了我们科技评价的一系列实际问题。”王川说,“如果拿不出一套可信的评价给领导作支撑,领导就会难免不拍着脑袋作决策。”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