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985”、“211”停招之后
2011-05-11  来源:科学新闻
关键词:985 211
 
目标未竟
 
“211”“985”对提升中国高校的硬件水平无疑作用巨大,但向“世界一流大学”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
 
如果说“211工程”的高端目标还只是“一部分重点高等学校和一部分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校和学科的先进水平”,那么“985工程”的目标则直指“世界一流”,要建成“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然而,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前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在4月12日做客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时如是说,可谓一语戳中目前中国高校的痛处。他指出,“985工程”的建设有些急功近利的味道,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甚至都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就能完成的”。
 
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莹告诉《科学新闻》,他们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义是,“能够在众多学科开展具有国际水准的教育和研究活动的高等教育机构,致力于服务国家需求和国际公益”。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特征包括:高水平的教师、高素质的学生、优秀的科研、国际水准的教学、充裕的经费、学术自由、自主办学等。
 
“目前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其根本原因在于建设时间较短,直到上世纪末期中国大学才开始关注科研,创新人才还比较匮乏,重视创新的体制和文化还没有完全形成。”程莹说。
 
根据武汉大学提供的数据,15年来教育部等中央部委共支持武汉大学“211工程”专项建设经费6.4亿元,在办学政策和改革等方面也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虽然通过“211工程”“985工程”建设,武汉大学与世界一流、国际知名大学的差距明显缩小,但依旧面临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挑战,与学校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在:现代大学制度亟待进一步建立完善,师资队伍建设面临激烈的竞争,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标准的学术成果偏少,实质性国际合作与交流力度有待加强。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也曾表示,目前学科建设有了重大突破,但是在“985”高校的建设当中,道路还很远,还有很多困难,还有很多薄弱学科,需要加强建设。教育部提出以创新机制、突出改革、加快建设、早出成果,作为下一步“985工程”建设指导思想,继续加大对这些学校的支持。
 
症结所在
 
事实上,对于两项工程的讨论和批评之声一直存在。早在2007年,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就在他草拟的《关于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为代表的名校应大力开展反教育(学术)腐败促进高校改革与教育公平的建议》中指责名校投资巨大,浪费惊人,亏损严重,创新乏力。称“很多高校经济窘迫、陷入财务危机,而清华、北大、复旦、交大为代表的四大名校硬件设施不逊于世界上任何一所一流高校,可巨大投入没有相应有价值的产出,在科学前沿领域原创性、基础性的重大创新方面以及为全人类贡献普适的价值和思想方面,众多名校作为甚少!”
 
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王洪才看来,“211”“985”工程作用值得肯定,但是仍存在问题。“因为它总体上是按照计划的模式来进行的,并没有搞清楚大学真正缺的是什么。而是一味地走模仿国外大学的路线,这样的话,高校制造了大量的学术泡沫,越来越背离学术的正道,造成学术垃圾丛生,人们不关心真正学术,而只是关注学术数字,这样下去危害甚大,使学术浮躁的空气日甚一日。”
 
“一流大学的标准是真正能够实现教授治学,教授在学术上有主导权,看我国的大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外在的指标比较没有实质意义,特别是通过合并后使一些指标飙升更显得这些指标的荒唐。”王洪才说。
 
他认为,由于中国高校欠缺真正的办学理念,缺乏一流的管理,这些是中国大学办学中的体制和机制问题,现在还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