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科技大学组建年轻“军团”冲击科学高峰
2011-04-01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敏锐把握学科前沿,提前部署新生力量,看准这些“潜力股”给予超前支持,郭光灿认为这是他们实验室始终保持活力、不断有原创成果的重要原因。他更强调团队的作用,实验室各研究小组每周都要开一次组会,并定期在全实验室范围内报告科研进展情况。前不久,郭光灿领导的“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的物理实现”研究团队,荣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称号。
 
“我现在每天想的,就是如何帮助年轻人更好地成长、作出更大的成绩。”郭光灿说,他给年轻人提出七字箴言——“静下心来做大事”。
 
多学科交叉 理论与实验结合提升科研质量
 
中国科大年轻的创新团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由侯建国与杨金龙二位教授牵头组建的“纳米材料的制备、组装与表征”创新团队,堪称这方面的典型。侯建国负责实验部分,杨金龙负责理论部分。该团队2001年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团队,此后,他们连续三期得到国家基金委择优支持。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大家都深度参与,而不是对实验结果的简单验证。”杨金龙说,许多前沿科学问题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只有通过团队的力量才能做深。
 
多年来,他们一直坚持这一特色,取得了多项一流成果。2001年在国际上首次直接拍摄到能够分辨出化学键的C60单分子图像,2005年首次成功实现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这两项成果分别发表在《自然》和《科学》上,均入选当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多学科交叉在催生一流科研成果的同时,也促进了前沿交叉学科的发展。黄伟新教授负责的“先进催化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实验与理论”教育部创新团队,主要开展面向能源和环境保护的先进催化材料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涉及化学、材料科学、表面科学和同步辐射技术等。
 
2005年,31岁的黄伟新在中科院“百人计划”支持下,在中国科大建立了“低维材料的表面科学和催化”研究组。此时,恰逢中国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完成二期工程建设,由于同步辐射技术在表面科学和催化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黄伟新立即与实验室齐飞教授等建立合作小组,很快就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通过我们团队的努力,每年在物理化学领域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30篇左右,知名度显著提高。”黄伟新说。目前他们团队有“杰青”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6人。为支持这支很有潜力的队伍,学校还给他们100万元的配套经费和200万元的学科建设经费。
 
学科交叉的硕果还体现在人才培养上。赵瑾教授读博期间,先是师从侯建国教授作实验研究,后来在杨金龙教授研究的理论和计算化学领域做博士论文。由于具有理论和实验的双重优势,导师吸收她参加实验组,他们在《科学》上先后合作发表了3篇论文。去年3月,赵瑾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回国,加入到杨金龙的研究团队。
 
“在团队中,学生能从不同老师那里学到不同的东西,这对开阔他们的研究视野和思路很有帮助,有的成为复合型人才。”杨金龙说,他们团队培养的博士中,已有5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8人获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出现了一批年轻的教授、副教授。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