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两会争鸣:怎么看科研人员的价值观
2011-03-15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科研人员 价值观

  “学术造假”背后的价值取向

  “老老实实做科研出不了成果,投机取巧反而获得了大量所谓的成果。”这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忠贤委员眼中科技界的“怪现象”之一。在他看来,在当前不良科研学风的影响下,相比于坐冷板凳搞科研的旧观念,现在论文剽窃、抄袭等学术造假行为已成为某些科研人员获取科研成果乃至其他利益的“学术捷径”。

  赵忠贤告诉记者,甚至有个别科研人员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与其说他们是在进行学术研究,不如说是为了实现某种经济目的。“这就是为什么在我国有如此多的所谓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研发明、医药技术问世,却没有一次在本土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

  对此,邬贺铨委员认为,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诚信建设还刚刚起步,造假成本远远小于做假所带来的丰厚的收益。当诚信得不到奖励,而虚假得不到惩罚时,造假自然就会形成风气,这股风气也影响了科技界,具体而言就是踏实搞科研的人少了,通过学术造假等“捷径”短期内获取成果的现象时有发生。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203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徐中信委员对此深感认同,同时他认为这种扭曲的科研价值取向背后的利益驱动因素不容忽视。他以李连生撤奖事件为例:“校方不揭发李连生造假行为,无非是为了维护学校的一己之利:可以凭借获奖争取更多的项目经费,扩大学校的知名度等等。归根结底,这都是背后利益驱动的结果。”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邬贺铨认为,当普通科研人员的“理想抱负”与“现实遭遇”碰撞时,他们就面临着自己内心对科研价值观的选择:是脚踏实地求真探索还是随波逐流?

  “现在部分科研人员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出现了一些学术不端行为,不能把原因笼统归结于各种各样的外部环境。我认为科学家自身的价值选择和自我约束非常重要。”邬贺铨认为,“除了要出台相关遏制各种学术投机、腐败行为之外,当前最为重要的是要加强科研人员的科学道德教育,培养学术诚信意识,使科技工作者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利益的时候,能做到自律。”

  对此,中国科协副主席齐让委员有着相同的看法。“针对学术腐败,从严处置,提高不端行为的成本,也并非治本之策,我认为诚信和自律是最好的办法。在这方面,科学共同体更要发挥教育引导的作用,帮助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树立严谨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据他介绍,中国科协在2007年1月16日通过《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2008年11月发布了一份面向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公开倡议书,目的即是要呼吁科研人员做到自律,旗帜鲜明地抵制败坏学术风气行为,坚守自己内心那份对科研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