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年院士:中国化学给世界带来诸多惊喜
2011-02-10 来源:科学时报
化学学科还发展了一种利用水溶性阳离子型共轭聚合物作为荧光探针实现DNA甲基化水平探测的新方法,其灵敏度高、成本低、引物无需荧光标记,而且检测在均相溶液中进行,无需分离、纯化手段,可以方便地用于肿瘤特异性基因标志物的筛选研究;了解相关抑癌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态,对于及时发现和治疗癌症非常重要,在临床肿瘤早期诊断上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此外,我国科学家还提出了包括高温裂解商品化SiC颗粒实现规模化制备高品质无支撑石墨烯材料的方法、模板剥离制备超平滑表面金属纳米结构的方法;实现细胞图案化以及快速高灵敏度高通量检测分析细胞培养、药物刺激与细胞代谢物的微流控分析方法;在纯水溶剂体系中,对氟离子进行快速检测的氟离子检测试纸和对氟乙酰胺等含氟毒物的快速电化学检测的方法;利用苯—氟苯相互作用调控晶体堆积实现单体自组织辅助的无催化剂点击聚合方法,以室温本体聚合所得到的生物相容性好且可降解的类磷脂超支化聚合物为载体,通过连接结合配体或抗体的策略,将不同种类的抗肿瘤药物(如氮芥、阿霉素、紫杉醇等)输送到肿瘤细胞内部来达到抗肿瘤的目的;以聚烯烃或回收聚烯烃为碳源材料制备碳纳米管材料的方法;没有金属参与的、温和条件下合成芳香硼酸酯的方法,以及含氮杂环化合物的不对称氢化策略;胶体和界面化学的“自模板法”和气液界面单层胶体晶体模板新方法;利用同步辐射装置,建立了把同步真空紫外光解离质谱技术与普通的实验室手段相结合用于燃烧化学研究不同方面的方法……
这些研究对于推动和促进材料制备、有机合成、纳米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显示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作用。
2010年化学基础研究新理论、新概念不断取得突破。科学家通过设计一个世界上最高分辨率的交叉分子束散射实验,首次成功观测到了理论预测的转动量子态为12、13和14的反应共振态分波所引起的3个振荡峰,并且发现理论预测的共振态能量完全达到了光谱精度,又一次实现了反应共振态研究方向上的新突破。
科学家还利用限域效应机理,在铂表面构建了具有配位不饱和的亚铁纳米结构催化剂,不仅成功实现了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真实操作条件下氢气中微量一氧化碳的完全脱除,而且发展出了“界面限域催化”的概念。
除此之外,科学家还采用蒙特卡罗方法获得了对ABA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自组装形成囊泡状胶束的动力学过程的模拟结果,对囊泡这一特殊结构的形成机理赋予了新的解释,还对嵌段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的自组装动力学过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新材料不断被发现,并得到研制:新的碳同素异形体——大面积石墨炔薄膜(graphdiyne);潜在的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具有无心空间群的新型碱金属硼铍酸盐类;通过控制所施加的电信号就可以实现可控电驱动的碳纳米管/壳聚糖复合物薄膜;利用扫描隧道显微术构筑的存在手性的二维笼目网格结构;可直接释放抗癌药喜树碱且能增加载药量而大大降低了初始暴释,并可同时释放两种药物起到协同治疗效果的生物高分子材料;对丁二烯和异戊二烯聚合有非常高的催化活性并突破了顺1,4-选择性97%极限的催化体系;可以使超过90%的大肠杆菌被抑制且对哺乳动物细胞产生的细胞毒性很小的纸片样宏观石墨烯膜;可以在溶液中的纳米级“中国地图”表面,实现DNA杂交反应并实现可寻址的高灵敏基因检测,以及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实现对单碱基变异性的高特异性分辨的液态DNA芯片;还有中国古代建筑用糯米灰浆成分之谜的破解等,都是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的进展。
我国一直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有机/聚合物白光电致发光器件,2010年又取得一系列的新进展,仅据前9个月的统计,“期刊引文报告”数据库收录的有关该领域的961篇论文中有374篇是我国作者发表的,占38.9%,足见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与影响。
有机反应是化学和材料科学的基础。2010年新反应与新化合物的分离、表征亦取得较大突破。
金属催化的碳碳键形成反应是有机化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类反应,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正是由于其在形成碳碳键方面的重要作用而被授予了201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我国化学家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很有意义的进展,特别是采用廉价的铜、铁及其盐为催化剂的炔基化反应、三氟甲基化反应、氧化酰胺化/双酮化反应、不活泼芳烃与卤代芳烃的直接偶联反应、3组分生成1,3-二取代联烯的反应等。在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的应用范围拓展至多氟芳烃方面,也取得了突破。
还有,多种环肽类生物活性物质的全合成以及50余种(其中不少具有抗癌、抗肿瘤、抗菌、抗细胞毒和抑制微生物等生物活性)的新生物碱、萜类等化合物和骨架的分离和结构确定等,也都是有机化学领域的重要进展。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2018自然指数-中国化学研究机构排名TOP50 2018-12-17
- 2018年3月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发布 | 化学及材料学科 2018-03-16
- 2018自然指数发布 | 中国18所科研机构进入化学学科TOP50 2018-02-28
- 基金委纳米制造的基础研究计划重点支持五领域 2009-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