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空缺说明了什么
2011-01-19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科学与技术混淆不清
 
长期以来,我国有着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的历史传统。以技术来涵盖科学,以技术来代替科学,甚至创造了“科技”(SciTech)这个词,实际上全部是指技术。
 
其实,科学和技术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
 
首先,科学是以自然(包括社会和人类本身)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理性、臻美等方法,以获得规律性的知识体系,也包含这种活动的过程和建制。科学是发现。科学的历史若追溯到古希腊,也不过2000多年。
 
而技术是人类为控制客观环境与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运用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而创造的一切手段、程序、规范和物质等总和及其实践过程。技术是发明。技术的历史是从猿进化到人类的漫长过程,从制造石器工具到用火……至今至少几十万年。
 
科学的目的是求真致知,探索和认识自然;技术的目的是应用原生,利用和改造自然。科学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能不能;技术是回答:做什么,怎么做,做出来有何用。科学的动力是人类的好奇性,与社会现实关系疏远。技术的动力是任务性,与社会现实关系密切。
 
科学的方法是实验推理,归纳演绎;技术的方法是调查设计,试验修正。科学的过程是目标不明,摸索性强,偶然性多;技术的过程是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偶然性少。科学的结果是理论,是知识体系;技术的结果是程序或人工器物。对科学的评价是是非正误,以真理为准绳;对技术的评价是利弊得失,以功利为尺度。
 
正是由于我国长期对科学和技术不分,混淆两者之间的关系,过于偏重科学的实用价值,忽视甚至不重视对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使我国的基础科学事业一直处于弱势状态。相反,却在技术上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调动一切资源在某一点上加以突破。像我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炸,人造卫星、神舟飞船的顺利发射,乃至去年千万亿次计算机的开发成功和高速铁路的跨越式发展等,均在较短时间实现。
 
科研环境宽容不够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已明显增强,对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逐年提高。基础研究所需的仪器设备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同时,各类优秀人才引进计划也不断启动。可以说,目前我国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硬件方面,同过去相比已经有很大改进;现在缺少的是软件,是科研环境,特别是从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一种宽松的学术环境。
 
以发现自然规律和解释自然现象为首要任务的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由于探索性强、偶然性多,需要一个长期的学科积累过程。科研人员要耐得住寂寞,需要一种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而且周围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形成一种百家争鸣的宽松氛围,经常可以探讨重大问题,并允许失败。学术自由是产生科学创新和探求真知的根本性条件,一定要在纯学术的科学领域内营造一种不受个别“权威”控制的自由空间,以保障完全的自由交流、评论和竞争。
 
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春节前夕看望吴文俊和钱学森时,除了谈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外,还说道,在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重视创新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胡锦涛的谈话是何等深刻和切题!
 
但我国目前的科研管理体制很不合理,对于所有学科均采用“一刀切”的方法。例如对于硕士生毕业,要求必须在影响因子是多少的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博士生毕业又必须在影响因子是多少的杂志上发表几篇文章;而科研人员要晋升职称,也必须在影响因子是多少的杂志上发表多少文章,不一而足。另外,科研人员为应付管理机构各种无休止的申请、论证、检查、评估和考核,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笔者以为,应该把科研人员从这种非科学活动中解脱出来,国家应该建立合理和科学的管理体制。尽管目前我国科研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已仅次于美国,但真正学术水平高、有影响力、被他人引用多的科技论文却很少。
 
只有真正用科学的态度来管理和引导从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才有可能逐步减少空缺,中国的科学才会真正有大的进步。
 
(作者祝汉民系中国疾控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