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复旦“立宪”能否给力高教改革
2011-01-11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权力失衡阻碍大学发展
 
从杨玉良的讲述中不难发现,划分和限定各种权力(包括校长的权力)将成为复旦“立宪”的重要内容。
 
“复旦大学起草大学章程,是‘985工程’大学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征程中的重要步骤,是大学制度建设的重大举措。”在陈武元看来,只要制定并落实好大学章程,就有可能解决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失衡的问题。
 
朱永新认为,大学有三个权力: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市场权力。
 
“三者应该在高等教育内部得到有序的平衡。每个权力只有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出路,高等教育才能和谐地发展。”朱永新说,“目前来说,行政权力太大,大到学术权力和市场权力难以为继的地步,所以迫切需要调整三个权力的结构——相对削弱行政权力、壮大学术权力和市场权力。”
 
“复旦大学让更多的教授进入学术委员会、让更多的行政管理人员退出学术委员会,可以说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分离的行动之一。”在朱永新看来,大学“去行政化”还需要许多其他行动。比如,大学校领导和院系领导在担任领导人期间,不要评职称、不要拿科研项目、不要拿各种奖励,就是通常所说的“官不和民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比不参加学术委员会还要重要。学术委员会主要负责学校内部的事务,而利用学校内部资源去学校外部争取个人利益更可怕”。
 
朱永新指出,复旦大学的改革会面临一些“习惯性”障碍。“因为改革从根本上说是利益格局的调整,必然会有一部分人要交出权力,另一部分人会获得权力,失去权力的肯定会不适应、不乐意”。不过朱永新认为这些问题通过制度建设自然可以解决。
 
陈武元则认为,大学在进行内部结构改革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资源如何科学、合理配置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应该根据责权对应的原则进行处理”。
 
陈武元提到权力与利益紧密相关,而利益冲突与距离成反比,距离越近,利益冲突越大。因此,“大学内部的‘横向分权’比大学与教育主管部门的‘纵向分权’更难”。
 
“纵向分权更多是卸责。”何雪莲举例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鼓励高校创收,鼓励经费来源多样化,实行高校属地化,实行学费并轨,不再对学生统包统分,通过把经费、学生就业这样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推向边缘、基层和高校,政府下放的多是责任和危机,而保留的则是控制权。
 
“横向分权更多是自裁,是实打实地丧失领地,行政资本和学术资本不再互搭梯子,学校官员不再通赢通吃,对学校官员来说,分权等于是自宫,难以下手。”何雪莲表示,“问题在于,即使行政领导层主动自宫,长期形成的官本位文化,还要等上很久很久才会在心理层面消失,无论是学者还是官员,要花上很久的时间才能从官僚体制的洞穴中爬回到正常的轨迹。这是最大障碍。”
 
让理想照进现实
 
在对外宣布复旦“立宪”时,杨玉良自称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但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大学需要理想的灯塔照亮现实的道路”。
 
朱永新表示赞同,他说:“仅仅当理想主义者是不够的,校长应该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朱永新进一步解释说,所谓“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一方面要“上天”,即意味着怀抱梦想、追求卓越永不放弃的冲动;另一方面要“入地”,懂得尊重中国的现实和学校的现实,不想入非非、好高骛远,根据校情、国情来考虑问题。
 
“理想很重要,但是对于我国长期的教育文化、教育背景和教育关系还是要考量的,仅仅有理想是不够的。”朱永新说。
 
那么,如何才能让理想照进现实?
 
“复旦大学当前改革约束的是行政权力,突出的是学术权力,背后秉持的是学术自由的理念。”何雪莲建议在大学内部结构治理方面再突出两个理念。
 
一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何雪莲指出,对学术权力的强调无意之中遮蔽了另一个主体——学生的权利。国内高校在对外宣称时,无非是宣传业绩(有多少博士点、重点学科、国家实验室、精品课、科研经费、科研成果和奖励),而国外高校宣传的,却是如何对学生用心(教学和课程资源的丰富,学校网络和交通的便利,校园生活的多彩以及师生关系的融洽)。
 
“一所有作为的大学非常清楚,学生与教师同为大学荣耀之源,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用心善待学生。”何雪莲说。
 
二是经营大学的理念。
 
在何雪莲看来,大学在当代,不仅仅是“知识的共同体”,而且还是“知识的经营体”。大学要有自我造血功能,大学校长要有经营意识。“在美国,校长这个职位本身是个筹钱的活”。
 
“经营大学在当代尤为重要,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光靠政府的投入已经‘喂’不饱大学,另一方面,政府‘包养’得越少,大学自主的空间就越大。”何雪莲说,“世界一流大学都非常注意以卓越的品质和声誉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获取较高的科研经费、社会捐资及其他服务收入,提升教学和研究的活力和水准。目前国内正在探索的董事会或者理事会制度,正是体现了经营大学的理念。”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