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陈洪捷教授:不能以局部来判断整体博士生质量
2011-01-06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博士生培养的质量问题,各界观点不一。我国博士生“质量”如何?记者就此专访了北京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系主任陈洪捷教授。
不能以局部来判断整体博士生的质量
记者:30年来,我国的博士教育有了长足进步,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大国。开展博士教育,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陈洪捷:博士教育是一个最高层次的人才培养阶段,培养的是尖端人才。30年来,我国从无到有创建了博士培养体系,成就是显著的。因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以前我们是依靠国外,没有自己的培养体系,今天我们可以欣慰地说实现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
记者:在博士生数量增长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于博士教育质量的“拷问”,难道说博士贬值了?
陈洪捷:当年我国授第一批博士学位的时候,国家领导人亲自出席,场面非常隆重。那时候的博士就是一个质量标准,中国培养的博士就是高水平的。现在出现一些质疑之声也是正常的。博士培养质量到底怎么样,我认为树立整体观念很重要。中国的博士培养质量整体上是乐观的。我们对9928名博士生导师的问卷调查表明,接近50%的博士生导师认为我国博士毕业生在“学位论文质量”、“科研能力”方面的质量是“提高”的。另有40%多的博士生导师认为我国博士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质量”、“科研能力”是“持平”的。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博士生导师认为博士培养质量是乐观的。
记者:我知道您带的课题组完成了一本书,叫做《中国博士质量报告》,你们对博士生质量有怎样的判断?
陈洪捷:正是面临着社会上各种对博士质量的质疑之声,因此,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人事部在2007年启动了博士质量调查项目,项目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和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共同承担。我们做的调查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覆盖了所有培养单位。从总体上看,博士培养中导师和学生的比例、导师和学生交流的频次,指导的状况应该说还是不错的。某些极端个别现象肯定有,但从整体来看,情况没有那么严重。
从哪些方面调查博士质量呢?一是对不同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让他们来评价。这些人有导师、学生、毕业的博士,也有学校里主管研究生工作的负责人;二是通过博士论文的国际比较。博士论文是衡量博士质量最关键的一项。我们聘请了大量的各领域专家,由他们直接进行比较。比较结果表明,我国的优秀论文完全可以和国际一流的博士论文相比。我国的一些优秀博士生能够将博士论文的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细胞》(Cell)等国际最顶尖的学术期刊上,就是最好的说明。当然也有不理想的,我们不能否认,但这仅是极小一部分。缺陷也是有的,比如我们在创新程度上的缺陷;三是通过博士生学术贡献来衡量。博士生跟一般学生不一样,他既是学生同时还是研究者,在读博的过程中会发表论文、做研究,对学术和知识生产会作出贡献。因此,看他们做贡献的状况如何就能判断他的质量,我们调查结果是很令人满意的;最后一个就是他们毕业后的状况。我们走访了大量用人单位,他们对自己培养博士的质量总体上也是非常满意的。
不能期待马上培养出世界一流人才
记者:对博士教育质量的关注,在全球都是热点话题,这是为什么?
陈洪捷:近年来,国际上很多国家对博士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质疑。这说明在知识社会,博士生培养面临一个转型问题。在很长时间里,博士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学术性人才,就业的渠道都是大学或者是研究机构。因此,大学作为培养单位对于培养质量有自己的要求,也形成了一定的传统,比较稳定。但是从最近10年或再早一点来看,大家对博士质量提出质疑,是因为现在很多博士毕业后不进入学术部门,也就是说不当大学老师,也不做研究了,而是到企业、政府部门和其他各种部门工作。这些部门对博士的要求和研究机构不同,他们会要求这些博士在做研究的同时还能做其他工作,比如组织、协调、项目开发等,因此,评价博士质量标准发生了变化。质疑之声与这一变化有关系。
这对学校和导师来说就形成了挑战。因为他们不熟悉社会其他方面的职业市场需求,这就需要决策者,需要整个培养系统对这一问题做出反应。这方面出现的问题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挑战,现在欧美各国,包括与我们临近的国家,都在纷纷出台一些新的政策进行博士教育的改革。
记者:在博士教育过程中,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存在硬伤?
陈洪捷:也不好说就是硬伤,但是确实有很多问题。核心的一个问题是博士生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学习环境、科研条件、国际交流条件、待遇本身等因素都会对创新能力有影响。还有一个影响因素是博士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和道德水准有下降趋势。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对博士质量的期待要有一个比较平和的心态,也就是说博士生的培养,博士生的质量和综合国力,和整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是相关联的,我们不能期待整体水平还在发展过程中就能马上培养出一大批世界一流人才。多看整体发展状况,这样对博士培养质量的评价才是客观的。
记者:国际博士生教育改革的趋势如何?将给我国怎样的借鉴?
陈洪捷:现在国际上博士生教育改革的趋势主要有几点:一是扩大博士培养规模。根据我们的国际比较研究,巴西、澳大利亚、意大利、英国、日本等国都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幅度扩大了博士生培养的规模。这是因为现在面向社会各个方面的需求来培养人才。二是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调整培养方向。以前我们培养的都是学术型的,现在要增加一些应用型或者是职业型的博士。通过这种新的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不同领域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第三,博士生的就业取向越来越多元化。现在有50%的博士生毕业后不进高校、研究所。我们应为他们设计出合理的培养模式、课程和训练方式。
跟国际相比,我们还有差距。我国的博士生培养只有短短30年的时间,西方已经有上百年。我国在比较短的时间达到这个水平已经不容易了。但是为了提高质量,我们还需要再接再厉。毕竟整个培养体制的建立、各项制度的完善、基础设施的完善都需要一个过程。在未来5到10年内,我们可以非常有信心地说,我们的博士生质量会有大的提升。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康涅狄格大学王学举课题组诚招全奖博士生 - 材料科学、高分子、机械工程、工程力学 2025-01-13
- 南京大学张晔团队诚聘高分子合成方向博士后、科研助理、博士生 2024-12-07
- 香港理工大学邢本刚教授团队诚聘博士生、博士后 - 化学生物学、生物纳米医药 2024-12-06
- 西湖大学徐宇曦教授团队 Angew: 水溶液可加工二维三嗪高分子及其高效光催化 2023-04-18
- UCLA贺曦敏教授团队《Adv. Mater.》:用于锌离子电池的抗冻高强度水凝胶电解质 2023-03-21
- 西南大学黄进教授和甘霖副教授团队《Carbohyd. Polym.》: 高质量磁共振成像和光热功能集成的纤维素纳米晶新材料 2022-09-13
- 天津科技大学程博闻、杨磊鑫 J. Membrane Sci.:通过局部微观结构调控PI气体分离性能 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