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高等教育问责机制的现状与动向
2010-12-14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英国高等教育问责以政治性问责为主,同时要面对来自于政府机构、资金提供方、公众等多方面的问责。为此,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等机构致力于实施更好的问责体系,同时通过委托机构对问责给高校带来的负担情况进行评估,力图减轻这种负担。
问责是指对绩效的回应能力。美国堪萨斯大学教授罗姆泽克将“问责”分为四种基本类型:等级性问责、合法性问责、专业性问责和政治性问责。在当代高等教育中,更为常见的是在一些国家已经出现一种从专业性问责向政治性问责发展的趋势。英国高等教育就明显地体现出政治问责的特征。
英国强化对高等教育问责的缘起
英国强化对高等教育的问责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由于英国经济的衰退等多重原因,撒切尔政府奉行新自由主义,对公共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导致教育经费的减少。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使教师和学生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课程与教学本身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增加了多样性。政府对于教育在日益增强的全球性竞争中所起的作用表示担忧。公众对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其有效性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资金的紧张使得高等教育越来越与市场联系在一起,越来越依靠市场力量筹措经费。所有的这些因素交错在一起,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机构在资助者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维持着多元复杂的关系。而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向政府、公众和市场来说明其责任,即使高等教育的独立精神也不能使其免于来自公众对于其如何使用资金的问责。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些因素,问责在20世纪80年代在英国高等教育机构中得到了强化。
20世纪8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其中之一就是高等教育拨款机构的改革。1989年4月1日,存在了70年之久的大学拨款委员会(UGC)被新的拨款机构大学基金委员会(UFC)所取代。大学拨款委员会从20世纪初建立开始,就致力于维护英国的学术传统,并负责将经议会通过的不附加任何政治性要求的经费分拨给各个大学。大学拨款委员会作为国家与大学间的缓冲机构,长期以来是得到认可的。然而,20世纪80年代,保守党政府开始对其进行批评,并最终用新的拨款机构取代。大学拨款委员会存在时期,政府和大学之间是一种信任的关系,而大学拨款委员会的被取代,则是问责加强的一种表现。如今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在英国高等教育问责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英国高等教育的问责主体
目前,英国财政部将资金通过财政备忘录的形式划拨给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后者进一步通过财政备忘录的形式将资金拨至大学,而财政部、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大学都要接受国家审计署(NAO)的监督。大学要接受包括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在内的各种利益相关组织的问责。这是英国高等教育问责的基本框架。
在英国高等教育中,由于高等学校与很多机构有着多元化的联系,接受来自于不同组织和个人的资助。主要包括以下9个方面:(1)政府委托人或机构,包括教育与就业部部长、公共账目委员会、财政部、贸易与工业部/科学与技术办公厅等。(2)高等教育基金提供者,如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教育与就业部、科研委员会、地方教育当局、国民保健署、师资培训署、慈善组织、欧盟、继续教育基金委员会、国防部、工商业组织等。而众多的基金提供者与高等教育机构形成不同的问责关系,有的通过法案的形式,如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法案;有的通过财政备忘录的形式,如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与每所大学都签有财政备忘录;还有的是通过协议的形式,如与科研委员会、师资培训署和国民保健署等。(3)中介组织,如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高等教育统计署、质量保证署、教育标准局、大学院校入学委员会、国家审计署等。这些中介组织在问责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4)与学生相关的组织,如教育与就业部、大学院校入学委员会。(5)与雇主相关的组织,如英国工业联合会等。(6)赞助机构,如大学副校长及院校长委员会、高等学校校长常设会议、继续教育基金委员会等。(7)专业组织,如全国医师工会、英国国家护士委员会、律师工会、皇家特许注册会计师工会、全国牙医工会、英国心理学会等。(8)与教师相关的组织,如大学教师协会。(9)工商业界, 如地区经济发展署、地方当局、学习和技能委员会等。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首届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结果揭晓 | 以学科分类来衡量世界一流大学 2020-07-23
- 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世界大学排名发布,清华北大领跑亚洲 2019-09-12
- 泰晤士高等教育年轻大学排名:中国大陆六所高校上榜 2019-07-02
- 苏大李刚教授、英国曼大李翼教授、帝国理工陈凯丽博士 CEJ:具有自清洁功能的水下可穿戴应变传感器 2024-05-11
- 苏大李刚教授、英国曼大李翼教授和牛津大学刘泽堃博士合作 AFMs: 牛角瓜纤维基可穿戴柔性应变传感器 2023-05-12
- 北京化工大学曹鹏飞教授受邀担任英国皇家化学会 RSC Applied Polymers副主编 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