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昌绪与中国碳纤维研究
2010-12-13 来源:科学时报
师昌绪:想抓一抓碳纤维
2000年初,师昌绪对我说,中国的碳纤维上不去,影响国防科技和高新技术发展,关系到国家安全,不搞上去不行。师先生还说,他已近80岁了,80岁以后要少管点事,但“想抓一抓碳纤维”。他希望我“找几个熟悉情况的人,认真研究过去碳纤维搞不上去的原因和今后应该怎样去做”。
师先生长期从事金属材料研究,碳纤维是他所不熟悉的领域,而且是一项技术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师先生在快80岁的时候“想抓一抓碳纤维”,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精神境界。师先生的精神和勇气也打动了我,当即表示愿意当师先生的助手,协助抓好碳纤维。师先生的意见得到当时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石定寰、材料处处长马燕合、“863”计划新材料领域首席科学家石力开等同志的支持,决定在“863”新材料领域立软课题“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发展对策研究”,成立以师昌绪为组长的软课题组,日常工作由我负责。师先生的呼吁也得到了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国家计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司局领导的支持。
2000年,师昌绪先生提出要抓碳纤维时,正是碳纤维研发处于最困难的低谷时期,许多研发单位基本退出了这一领域。
师先生把“说清碳纤维上不去的原因”视为重新立项的前提条件。但要说清楚碳纤维搞不上去的“原因”并不容易。我组织专家撰写分析文章,罗益锋、赵稼祥、蔡华苏和张复涛的3篇文章在《材料导报》2000年第4期和第5期上发表,以编辑部名义写了短评《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核心内容是以总结过去为切入点,找准我国碳纤维研制失误的原因,以求在今后避免。短评由我起草,师先生逐句修改。但要深入总结碳纤维的失误和教训是困难的,一是原因复杂,涉及多个方面,不容易说清;二是涉及具体单位、人员时,中国文化的“含蓄”性决定了难以畅所欲言。
2000年8月28日,国家高技术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总装备部先进材料技术专业组、《材料导报》编辑部联名在京召开“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发展对策研讨会”,会议主题是“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为中国碳纤维事业出谋划策”。会议反映出对历史教训的不同认识,在对诸如成绩估计、决策失误、部门分割、资金使用、创新能力以及原丝的重要性等方面均有不同见解,主要原因是不愿意本人或本单位的工作得不到肯定或受到批评。会议对历史教训仍取得4点共识,即对碳纤维的重要性和技术难度缺乏正确估计;投资严重不足,使用严重不当;形不成国家攻关队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环境。在此基础上,师先生又领导我们继续完成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发展对策研究报告》和《我国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及原丝研制、生产单位概况》,于2000年12月报送各部委。
以上工作对碳纤维争取“十五”研究经费起到重要作用,但师先生认为火候还不够,还要继续努力才能确保“十五”研究经费的落实。2000年12月27日,师先生邀请有关部委同志在中国工程院开座谈会,围绕“十五”碳纤维研制目标、研究体制和经费来源进行座谈。会议深入讨论了经费来源问题,分析了各种方案,大家都支持由师先生给中央领导写信,认为对于经费落实会有促进作用,关于体制问题,大家都认为很重要,曾提到要集中优势力量,打破单位界线,组织国家队,研制单位控制在2~3家,建立竞争机制,采用课题制,设立专家小组等。
2001年1月,师先生给江泽民主席写了《关于加速开发高性能碳纤维的请示报告》。该报告产生较大影响,对以后的经费落实起到了重要影响。
2001年10月,科技部决定设立碳纤维专项,当年11月成立了专家小组,由中科院化学所副所长徐坚任组长,北京化工大学徐华任副组长。2002年2月26日科技部高新司召开“863”计划新材料领域“十五”安排通气会,师先生针对碳纤维专项再次提出:一是目标要明确,二是组织形式要创新,要推行联合,不能有门户之见,不能形成“瓜分体制”,支持建设高水平的分析测试平台,支持建立公平、公正、高透明的取样评价体系。
为了确定碳纤维研究目标,师先生决定再召开一次通气会,把国防部门请来共同把关。2002年3月6日,会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对纤维的质量和价格都要有约束,要考虑经济规模的生产;目标要集中,要在原丝和高性能上下功夫;有质量和价格优势的品种,要做重点;要吸收优秀人才,引入竞争机制,参加单位不能太多,避免分散等。2002年3月9日,专家组在太原开会,最后修改审定“‘十五’战略目标”,并按此对战略目标作了若干重要修改。回想起来,师先生主持的“通气会”,可以说是在关键的时间讨论了关键问题,提出了关键意见,对“十五”研究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2年11月12日,师先生给基金委领导提出建议报告,并得到积极支持。2003年1月1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碳纤维领域两个重点项目,由“宏观调控经费”资助。2005年碳纤维项目被批准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获得了宝贵的基础研究经费。
当我国碳纤维技术取得进展,产业化起步后,师先生立即把国产碳纤维应用提上日程,努力支持开展相关应用研究,并为此争取专项经费,取得重要成绩。
经过科技人员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碳纤维技术已取得重大进展,虽然还有诸多问题有待攻克,但我们已经可以不再受制于人。
(作者李克健系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曾任基金委综合计划局副局长、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常务副主任)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ERAU江一舟/武科大程濛等 CEJ:基于连续编织碳纤维电极的超强超级电容同轴直写技术 2024-09-27
- 北化贾晓龙教授、杨小平教授团队 Compos. Part B:上浆剂在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过程中的跨尺度演变及作用机制新发现 2024-09-19
- 长春工大 CEJ:1T MoS2-MXene异质结构修饰的碳纤维基太阳能光热蒸发器-兼具可靠的机械性能和出色的海水淡化能力 2024-08-29
- 福建物构所官轮辉研究员团队 ACS Nano:基于可控微相分离策略的多功能固-液两相3D打印水凝胶(TP-3DPgel)墨水 2024-11-02
- 纳米能源所陈翔宇研究员团队:高压力下摩擦电聚合物电荷转移行为及自供电压力传感器 2024-10-31
- CCR 柔性电子界面最新综述 - 川大李光宪教授/杨俊龙副研究员、南科大郭传飞教授合作:柔性电子的界面粘附-材料、结构与应用 2024-10-30
- 中国材料科学开拓者师昌绪院士逝世 享年96岁 201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