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建世界一流大学项目申报只有两周时间引争议
2010-12-06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刚刚过去的11月,几乎所有“985”高校都忙做一团——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985”三期工程决定加大投资力度,给各校的国家财政拨款至少20亿,要求大学申报项目预算,但申报时间只有短短两周,各校接到通知,赶紧加班加点。
 
“两周时限”?外人听了惊讶,高校早已“习惯”:不仅这回的“985”投资,今年早些时候的大学专业调整、硕士研究生扩招……不少事关高校发展的重大政策,从推出到实施都是“急如星火”,给大学的“反应时间”都只有两周、三周,仿佛无需考虑高校实施这些新政策的条件是否成熟、配套措施能否跟上。有位大学校长大为感慨:“一项重大教育政策,或者大学自己的一项重大决策,带来的影响往往会持续10年、20年,怎么能这么匆忙这么急呀!”
 
为啥总是那么仓促
 
“接到限期提交预算报告的通知,我们一星期里连开几次会,急急忙忙赶了出来——几天搞定3年预算,列出了总共9亿元人民币的项目,厉害吧?到了下个周一提交学校决策会议,果然挨批,预算被指注水太多,要削减到1亿元。我们力争,强调了很多项目的必要性,最终搞定3亿。”这是上海市一所“985”高校一个部门的预算经历。这个部门主管教学,所做的工作都要跟学校各部门协商合作,这回却要把今后3年的工作项目在两周内敲定,并且给每个项目匹配资金,实在勉为其难,“没时间跟这里那里商量,更没时间调研,就是自己拍脑袋、编故事,尽量多争取钱吧。钱到手后究竟怎么花,到时候再讨论。”
 
“这次‘985’三期给我们两星期做预算,已经很不错了。以前有一次,教育主管部门要求上报一个计划,通知送到,细细一看,申报截止期居然已经过了……”复旦大学一位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
 
上半年,有大学校长抱怨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给的时间太短:不到两周。结果据说有的学校在截止日期前把老专业换个名称就上报了。更不可思议的是,从上报“新专业”到它开始招生,总共才预留了两个月。
 
最近,教育部下发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计划书申报表格,“来文上写的发出时间是11月1日,要求11月15日上交;而学校拿到文件时,已经晚了好几天”。
 
接到指令,必须在两周、三周内办妥,不少教育政策的落实过程就是这样仓促。
 
在前不久举办的一个大学校长论坛上,清华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顾秉林教授说了个更夸张的实例:教育主管部门要清华成立软件学院,当年成立当年开始招生,连续3年每年招500名学生,而且要求两天后就上报计划——两天!校方实在觉得不妥,后经反复沟通,才把招生名额减到每年60个。
 
教育政策应该“保守”
 
“教育政策应该‘保守’,在这里,‘保守’是个褒义词。”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教授说。
 
据介绍,世界名校在教育决策时都非常“保守”,总要花费很长时间调研和论证。杨玉良教授说,这是因为,大学的一个动作,带来的影响很可能持续10年、20年,“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事情一定要今天、明天马上决策,并且立刻就做呢?”“你可以说人家动作不快,但人家做每个动作总是基于审慎和尽可能正确的选择,这很重要。”
 
事实上,不少仓促出台的政策、措施,都难免“拍脑袋”之嫌。一所名牌大学的有关负责人说,不久前教育部下发通知,要设立一个30亿元人民币的专项经费,用于国家级优秀课程建设,目标是搞成1万门,要求各高校申报候选项目。学校接到通知后不得不立即行动,教务部门停下手头的大多数工作,马上组织拍摄申报课程的音像资料,整理文字材料……然后一车一车往机场送:“连续一周,每天都往机场运去一面包车申报优秀课程的材料。学校为申报花的钱,估计比申报成功拿到的专项经费都多!省下这些钱,课程建设不也有经费了?”
 
不少大学校长都说,教育管理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管理,但我们这里似乎随意而简单化,今天想到一个问题要解决,就出台一个政策,明天想到另一个问题,就再出台一个政策,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有些政策虽好,但主管部门的兴奋点一转移,相应的项目就没了支持和保障,结果难以为继。
 
教育主管部门也有苦衷。政策需要资金配套,但资金来源往往不确定,“吃了上顿不知道有没有下顿,吃了馒头不知道下一顿是吃窝窝头还是粥”,所以不少时候,推出政策得“随机应变”,钱下来了赶紧办。
 
不少教育专家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以立法形式建立长期和稳定的教育资金保障。同时应扩大高校自主权,包括办学自主权和教育经费使用的自主权,政府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宏观指导和监管,而不必亲自制定那些十分具体的政策,同时亲自分配资金。这样,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才能更有保障。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