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多位海外知名学者纵论中国科研创新战略
2010-11-09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将技术进行系统整合耗资巨大,对一般中国公司而言,这种规模的投资往往负担不起。惠普实验室的曾军认为,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应当承担起领导作用。他建议,政府可以通过扶持行业协会来促进业界合作,以更有效确定科研优先方向,优化科研资源分配,同时促进国内产业界更充分利用学术界的科研成果。
 
能迅速将技术商品化,变成真正的财富,是否就意味着国家科技竞争力增强呢?对此,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王肇中这样认为,中国有许多商品化的技术还仅限于复制与拷贝,还谈不上创新。而日本国际社会经济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原田泉说,中国科研要想更上一层楼,企业和风险投资人需要逐渐摆脱对西方技术进行模仿的热衷,要投资那些具有自主创造性的项目,这样才能使“自主创新”具有普遍性。
 
“在北京的中关村和上海的浦东,我已开始感受到中国在这方面的变化,”原田泉说。
 
脑力建设看重“软环境”
 
“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了人才培养的制度性建设重要性,提出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艾滋病“鸡尾酒疗法”创始人、美国著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就认为,这种软环境的建设,对培养人才、促进脑力资源建设至关重要。
 
“我还记得十几年前,中国的实验室还比较陈旧,设备也比较落后,”何大一对记者说,“但现在大不一样了,研究水平和研究设备都有很大改善,但中国在科研能力上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建立更深层次的科研文化氛围,也就是说,在软环境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倡创新和想象能力,这是培养有创造性一代的关键。”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华裔副校长郭正晓认为,近年来中国大力扶持一些重点科研项目和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国内能达到世界水平的排头兵已经有一些了,但还需要有大部队跟上”,这就需要创造好的软环境,鼓励年轻人。因为青年时期是科学家的黄金时期。
 
郭正晓对科研软环境建设有自己的见解。“软环境建设,要在学术氛围、学术管理和资金分配体制等方面有利于科技创新,也特别要适合于青年科学家的成长。给青年人发挥作用的平台,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热情,这样创造出来的东西往往更有价值。西方国家一百多年来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好的软环境,还需要有耐心和宽容。日本早稻田大学创造理工学研究科教授森康晃指出,日本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是注重基础研究知识的长期积累、大力培育人才的结果。他认为,对中国来说,在开发能够赚钱的技术时,还应该注重创造好的科研环境。总之,基础研究(长期)和应用研究(短期和中期)知识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能进一步改善科研的软环境,注重积累,并加强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中国科研创新能力十几年内赶上发达国家水平是可以实现的,”伦敦大学学院副校长郭正晓说。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