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宫鹏: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九点建议
2010-10-13 来源:科学时报
面向世界加大优秀教师和管理人才的招聘力度
“有水准的科技人才还少了些,就是那么薄薄的一层。像你们这些人一出国,国内就找不到什么高水准的人接替。”这是陈省身在回答吴德元提出“中国发展科技,除了钱以外,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时说出的一番话。
对人才的竞争自始至终都应该放到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是立国之本。事实上,国际上的人才竞争早已白热化。例如,进入21世纪,加拿大为了防止有高度创造力的教授流失到美国,实施主任教授的国策,通过高薪和配备助手的方式在全国聘任主任教授。
1978年以来,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大规模派遣留学生计划得以贯彻实施。如今,已经全职回国的广大留学生对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我们派出的超过120多万留学生当中,仅有30余万人回国定居。还有约100万人滞留海外。上世纪90年代,国内流行这样一种说法,留学生不一定要回国发展,如果国内条件不成熟,留在国外同样可以为国服务。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留学人才需求的增加,国家陆续出台“春晖计划”、“百人计划”、“长江特聘教授计划”、“千人计划”等招徕海外留学人员。这充分表达了祖国对海外留学人员归国服务的殷切期待。但是,由于政策、待遇、同行排挤(国内国外都有)等原因,仍有一大批最优秀的人才要么回来后不能最后扎根,要么只是观望,根本就没有回国。
政府对高层次留学人员是欢迎的,大学和公司同样认识到其重要性,但是,在资金支持、管理人员选拔方面,国外回国的高层次人才还是遇到不少困难。其实,对于我们国家来说,从总体上看,不管高层次的人才回来多少,时间多长,对国家都是有利的。有些技术和技巧,往往是国内摸索很长时间无法解决的,国外的工程师、研究人员回来很短时间就能解决。这种“捅破窗户纸”的作用无时无刻不在暂时回国的海外留学人员访问过程中发生着。其实,两国跨职的现象不只是在我国留学生当中存在,别的国家之间也有。但是,我国目前这种领着外国薪金在国内工作很长时间的留学人员,应该是世界上最多的。这充分显示了我国文化的凝聚力。
国家应该大张旗鼓地宣传、欢迎这些短期回国的留学人员参与到各项工作中。珍惜他们在国内取得的成果,培养的人才,拉动的产业等。因此,建议国家加大对能够在国内工作一定时间,能够建立研究或技术开发小组的海外留学人员的支持力度。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划出海外留学人员特别支持资金,加强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的事业支持力度。对这类资金的评审工作聘请海外学者进行专门会议评审。
此外,我们国家的发展需要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我国应该学习美国,把吸纳外国优秀人才的工作逐步做好。建议国家大力支持吸引优秀的外国科学技术人员到中国工作。对此,我有两条建议:一是给予他们在科研支持和工作环境上一视同仁的国民待遇。对他们的生活适当按照他们的习惯增加照顾。二是加大外国来华留学的学科范围,我国自古就是周边外国人留学的热土,为国家发展和多民族交融打下了良好基础。通过敞开科学技术领域的留学工作,既帮助其他国家培养人才,培育友谊,顺畅国际交流,又可以挑选愿意留下的外国人继续在我国工作,成为我国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人才资源。
虽然科学与技术门类繁多,少数基础科学天才的出现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技术员、工程师的大量培养和产生不是偶然的。在我国,要避免重科学轻技术或工程师的现象,我们国家更需要技术员和工程师。美国硅谷的奇迹主要不是科学家创造的,而是熟悉市场的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工程师共同创造的。在生物技术的发展上,要成为出色的科学家,首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生物实验员、工程师,下一步才能实现自己的奇思妙想。必须认识到对国民经济建设能够较快起作用的是企业管理和工程与技术学科。我们虽然能够较容易地通过阅读科学刊物和国际合作与交流获得最新的基础科学发现和理论方法进步的知识,但是关键技术的窍门很难通过书本知识来获得。因此,不惜代价吸引、招聘掌握关键技术的工程技术和实验技术人员,不但要把他们招聘到企业当中,还要把他们充实到高等教育的教师队伍当中。而后者显得更为迫切。国家在吸引顶端科技和工程人才方面,应该从社会环境改善、政策与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更多尝试,从试点抓起,探索与总结吸引人才、建设和谐高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的体制与机制。
对新学科设置的具体建议
目前,一些过时的专业学位更改和新的专业学位设置较慢。这不利于大学凝聚力量创办新学科,颁授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专业学位。根据笔者个人的经历和经验,建议尽快创建下面几个新的交叉性学科。
1.乡村环境保护与公众健康。我国“三农”问题是国家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设施和治理集中在城市。有研究表明我国空气和水质污染超过50%源自乡村。例如,在化肥和农药市场大力推销的作用下,农民超量施用比较普遍,既造成了富营养化破坏了水环境,又危害农民健康。如何从农村生产活动源头防范对环境的破坏和公众健康影响,如何修复已经破坏的环境,需要大量的人才。建议国家在乡镇一级设立一个环境保护员,像促进农业生产设立技术推广员一样,他们的职责是在广大农村指导环境保护和防止环境破坏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建立乡镇环境保护员,需要综合多学科知识。如果国家采纳建设这样一只“绿色军队”的建议,我国需要3万~4万乡村环境保护员。由于一个大学生工作的年数大致在30~40年之间,按照正常退休轮替,每年需要培养(增补)1000名这样的专业毕业生。如果要迅速建成这样一只“绿色军队”,要么通过职业培训,要么通过更大规模的专业教育。
2.职业公共卫生与法律保障。随着我国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从事我国以前没有的职业,由于要雇佣的工人较多,每种职业都有相关的职业公共卫生问题。进入中国的外国企业迫切需要雇佣这样既对我国职业卫生相关管理、法律、医疗保障等都熟悉,又能够辅助外国公司合法开办工厂,保护工人健康和雇主的利益的这样一类专业人士。按照在我国不断增加的外企规模,对这类服务需求也很大。建议在教育规划中有所考虑。
3.地球系统科学(Earth System Science):针对地球系统多圈层交互作用开展研究与认知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科学。它不同于任何一个传统的地学学科,因为那些学科都是针对地球的某一部分专门研究和认知的。自从1987年美国国家宇航局为了对全球变化研究提供学科支撑而带头提出这个科学概念以来,美国数所大学兴办了地球系统科学多交叉研究中心或研究所,有的大学还设立了相关的专业或系,颁授地球系统科学本科和研究生学位。国外大学这种自主的灵活性,似乎在我国目前还做不到。往往为一个名字,大家可以争论不休。尽管这个名称反映了地学多学科交叉的必然趋势,但是还没有完成学科设置,因此没有办法名正言顺地招生。尽管如此,2000年南京大学创建了“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在徐冠华先生的倡议下,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创办了“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2009年创立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积极建设这个学科对我国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为不论是我国未来自身的发展还是世界人口和经济的发展都会进一步加深对资源的高度依赖,并加剧对环境破坏。未来几十年世界和平的前提,是世界主要国家之间能够妥善处理好全球资源再分配和减缓环境恶化的问题。否则,战争和区域冲突不可避免。因此,我国必须重视过去50年来全球已经出现的资源和环境危机。开展危机意识的教育,使国民了解这些危机的潜在后果。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首届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结果揭晓 | 以学科分类来衡量世界一流大学 2020-07-23
- 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世界大学排名发布,清华北大领跑亚洲 2019-09-12
- 泰晤士高等教育年轻大学排名:中国大陆六所高校上榜 2019-07-02
- 2020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300人名单公布 2020-08-1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征集2019年度工程与材料科学领域重大项目立项建议 2019-06-04
- 不建议大家投稿的时候选择那些学术编辑非常多的期刊 2018-01-26
- 清华大学张如范教授一周连发两篇《Adv. Funct. Mater.》:最新研究进展 202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