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工程教育陷尴尬 “英雄气短”怎对症下药
2010-09-21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我国大学的工程教育,眼下正陷入尴尬:论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规模,已经达到世界第一;但论人才质量,却“英雄气短”——工科毕业生缺乏企业工作背景、动手能力弱,被认为是大学工程教育的首要“弊病”。如何对症下药?同济大学最近举办的中欧工程教育研讨会上传出信息:教育部拟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工程人才的新机制,今后可能要求全日制工科生把一部分学习任务从大学挪到企业完成,学时为1年。
这一信息立刻引发了与会大学校长的激烈讨论。这些校长均来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首批试点高校,他们坦言,有实质性举措的改革是众望所归,但要避免改革方案“悬空”,还有不少难题待解。
工科生拿学位,必须先去企业实践
据统计,截至目前,国内共有1003所大学实施本科以上学位的工程教育,2009年,全国本科毕业生突破600万大关,其中工科生占了三分之一,可见高校每年“产量”很大;而教育部的调研也显示,国内企业需要大批工科生充实到工程一线。无奈供需难以对接——尽管有大量就业岗位,大学培养的工科生却不能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一些企业反映,执教工程专业的老师本身没有企业工作背景,是大学教育中的硬伤。
为此,教育部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两步走”意图十分明显:一方面,今后将鼓励企业的工程师、工程技术人员“走进来”,到大学当兼职教师;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是,鼓励工科生“走出去”,到企业增加实践经验。据了解,区别于目前的大学生实习和见习,教育部的试点方案要求,到企业参加实践,必须纳入工科生整个大学培养计划的一个环节。
据参加论坛的教育部高教司刘桔介绍,作为一项打造中国特色工程教育的试点,全国高校参与该计划的全日制工科生将达到10%以上,全日制工科研究生要达到50%以上。
学生多课时紧,哪里去找“接盘”企业?
但这一提升工科生就业竞争力的“利好”,却让大学有点为难。
目前工科生本科学制为4年,一般而言,前两年接受通识教育和基础课教育,真正进入专业领域已是第三年。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认为,4年制的本科教育,课程已经很紧。如果还要挖出1年到企业去,课程教学就要压缩,专业教学任务完不成;如果延长学制,采取4+1,那么未来的工科生就需要实行5年制。学生及家长能在多大程度上承受增加一年学制而产生的时间、经济成本?而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则说,这一试点项目给人的第一印象,仿佛是让工科生“提前一年毕业”。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东华大学俞建勇/熊佳庆 ACS Nano:多样化织物上可直接印刷/打印的自粘弹性电子墨水 2024-12-21
- 东华大学王义 ACS Nano:可调控COF衍生碳纳米酶的抗菌自凝胶粉末 2024-12-21
- 东华大学武培怡/焦玉聪团队 ACS Nano:高保水凝胶电解质助力锌空电池长寿命循环 2024-12-20
- 美国AIMBE院士文学军教授做客橡塑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6-07-14
- 教育部:我国工程教育规模世界第一 2016-04-11
- 华南理工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召开 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