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应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挑战、促进知识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许多国家政府都制定了新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国努力将短期经济刺激与对人力资源、科学研究和基础设施的长期投资结合起来,把科技和教育创新作为加快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创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例如,欧盟将2009年定为“欧洲创造与革新年”,集中力量营造有利于创造和革新的环境氛围;德国政府认为科技创新是应对危机的根本出路,提出到 2015年科研投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美国教育2011年预算议案包括5亿美元的“创新投资”。可以说,以教育促创新,以创新促增长,以增长促就业,以就业促和谐, 以和谐提升竞争力,正在成为各国谋划后金融危机时期繁荣和发展的一个基本思路。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20 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把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三大国家战略,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作出新的部署。高等教育总规模从1998 年的786 万增加到2009 年的2979 万毛入学率也从不到 10%增长到24.2%, 每年高校输送的毕业生从 1999 年不到100万到2009年突破600万。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我们始终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点,不断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努力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突出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
为进一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研究与开发的差距,全面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我们通过实施“211 工程”和“985 工 程”, 加快一流大学和重点大学建设步伐,培育一批重点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造就一批高层次人才。高等学校取得大批高质量科研成果,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率的、高质量的和富有竞争力的高等教育体系,就无法摆脱贫困、实现发展,更无法通过创新、赢得未来。未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提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离不开根植于高等教育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应用。大学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中国正在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09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600美元,社会消费结构正在从生存型消费进入到发展型消费阶段,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日益旺盛,并体现出高质量、多样化和终身化的趋势。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规模增长和提高质量的双重任务。这是挑战, 也是机遇。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更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着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着重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重点,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这既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和结构调整提出更高要求。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倾向困扰,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比较薄弱,创新型人才评价与选拔制度还不尽合理。教师队伍整体实力不强,尤其是还缺乏领军人才,这直接影响教育质量提高和创新人才培养。部分高校应用学科结构体系仍与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行业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动力也不足,社会支持高等教育水平和高等教育服务社会能力都亟待提高。此外,各级各类教育之间沟通衔接比较欠缺,公共教育资源共享的系统设计和全面规划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这些都促使我们要深入反思、全面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内容和方法改革。
- 首届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结果揭晓 | 以学科分类来衡量世界一流大学 2020-07-23
- 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世界大学排名发布,清华北大领跑亚洲 2019-09-12
- 泰晤士高等教育年轻大学排名:中国大陆六所高校上榜 2019-07-02
- 北师大校长钟秉林:高等教育重在提高质量促进公平 2010-07-15
-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高校要按社会需求改革 2009-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