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高校怎样“去行政化”
2010-07-27  来源:科学时报
关键词:高校 去行政化
 
还要理顺学校内部的各种关系。高校内部“去行政化”,并不是去行政管理、去行政人员,而是要理顺党委、行政(校长)、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会四方面的关系。切实做到“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党委领导,是指政治领导,把握办学方向,主要负责干部选拔聘任、培养教育工作、党建工作。校长负责,是指以校长为首的行政领导,负责全校行政管理工作。党委要大胆放手、大力支持校长和行政的工作,确保他们独立自主地行使权力,开展工作。教授治学,是指高校的学术委员会应以教授、学科带头人为主体,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中起领导和指导作用。高校要把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对分开,要扩大学术权力,使教授在学术委员会中拥有较高的地位,发挥更大的作用。民主管理,是指要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教职工代表会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学校的规划、经费使用,与教职工利益相关的政策、制度等重大问题要听取代表们的意见,征得多数人同意。要健全民主集中制,改变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改变事事由一把手拍板、一把手说了算的现象。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履行一人一票制。民主管理,还包括要经常听取广大师生员工、各民主党派、离退休人员等各方面意见,吸收师生参与管理等。
 
有人认为,高校“去行政化”就是教授治校,这是片面的。教授可以自荐、应聘到各级行政机构任职,以发挥他们的管理才能;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委员会可拥有较大的权限。但这与教授治校是两回事。我国公办高校必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符合现阶段国情的。另外,学校具有大量的行政管理工作、事务工作、服务工作、保障工作,必须有一批专职管理人员来做,不可能都让教授们去做。应发挥教授在教学科研和学术方面的优势、在治学方面的作用,而不能让他们陷入具体的行政事务堆里。
 
建立大学校长及管理人员职业化制度
 
大学管理是门科学,从业者应有专门的知识和能力,不是任何一个教授、院士都能胜任的。要构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的干部任用制度。各高校可成立“校长遴选委员会”,在校内外、国内外公开招聘。大学校长不一定必须在大学教授或院士中选拔。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选大学校长,并非看重他们的专业知识,而是考察他们的管理能力,是职业化的管理专家。他们原来可能是银行家,也可能是企业家,总之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任职后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管理工作中去。高校可探索建立新的管理人员职称系列。
 
目前大学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教学系列的职称,标志他们在某一学科领域有较高较深的造诣,并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育人能力,并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大学里也有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等研究系列的职称,标志他们在某一学科领域有较深的造诣并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获得了高水平的学术成果、科研成果,并取得了相关的资格证书。但目前大学里没有相应的管理系列的职称,大部分高校管理人员,包括校长、书记、院长、所长等都是从教师、研究人员中挑选出来的,没有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往往凭个人经验从事管理工作。他们是某一学科专业方面的专家,而大学校长更应该是管理专家、教育专家,必须经过多年管理实践的磨炼,并获得相关的资格证书。可以像教学、科研系列设教授、研究员等职称那样,设立新的职称系列即管理职称系列,包括管理员、副管理员、助理管理员、见习管理员四个等级,并有相关的证书。凡担任高校管理工作的人,需经培训、考核,取得相应管理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高校内部可按管理内容设置岗位,取消处、科行政机构的设置,挑选合适的管理职员任职。
 
高校应该建立一支专业化管理人员队伍。他们既不套用行政官员职级系列,也不要套用教师、研究人员职称系列,这样可以减少行政化色彩,又不挤占教师职称名额。专业化管理人员待遇与同级教师相当。如一级管理员与一级教授的待遇相等,甚至还可以略高于一级教授。这样既能确保管理队伍的质量,又能鼓励一部分人专门从事职业性的管理工作。  (作者:杨德广)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