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高校怎样“去行政化”
2010-07-27  来源:科学时报
关键词:高校 去行政化
近年来,高校“去行政化”问题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热点话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较早提出这一问题的是2006年9月,时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教授,他在会上批评“中国高校是行政化大学”。2008年10月,在广州“公众论坛”上,南京大学董健教授尖锐指出:“现在许多大学校长已经官员化,不再是教育家。”2009年9月,从中国科大卸任后的朱清时教授被深圳市聘任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公开宣布要把这所大学办成“去行政化”的大学。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掀起了“高校去行政化”问题的大讨论。讨论的焦点是:高校管理上有没有行政化倾向,要不要“去行政化”,怎样“去行政化”?
 
笔者认为,高校管理行政化是指不顾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完全依靠行政权力,按照行政手段、行政方式、行政运行机制管理教育、管理学术。显然这是与以教育教学以及学术活动为主体的高等学校格格不入的。高校去行政化是项很艰巨的工作,但只要各方面下定决心,是可以逐步实现的。
 
要把高校当做育人基地
 
要把高校当做育人基地、学术机构,而不是行政部门、工厂企业。追根溯源,现行等级森严的高校行政机构、行政化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甚至是革命战争时代的产物,是适应于计划经济体制并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与现行的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改革开放已不相适应。
 
我们应更新思想观点。应该看到,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机构,必须按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运行和管理,不能按行政手段、更不能划成不同等级进行管理。大学具有不同于社会其他部门的特殊地位和性质。探究学问、追求真理、培育人才、崇尚学术自由,是大学的本质特征。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里,才能充分发挥大学人的聪明才智。同样,我国高校也必须“去行政化”,建立学术主导、教授主导的运行机制。
 
同时要取消高校等级制。建设“985工程”大学和“211工程”大学是必要的,可以将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多投入一点到这些学校,确保我国有一批高水平、创新型大学,以承担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承担国家重点项目、科技攻关的任务,但没有必要划分为副部级、厅级、副厅级。行政级别高低与高水平大学建设没有直接关系,反而助长了官本位思想,助长了其他高校为了升等升级而在“高、大、全”上下功夫。全国高校只有类型、层次不同,没有等级高低之别。
 
理顺各种关系
 
要理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去行政化”不是不要政府行政部门和行政管理。政府对公办学校理所当然要承担办学者和管理者的责任。但政府应改变直接管理高校的模式,实施宏观管理,如制订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监督学校的办学质量等。政府拨款是大学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但不应由教育主管部门直接下达,应建立多方组成的拨款委员会。对高校的考核、评估不可缺少,但政府可以委托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对各类高校进行考核、评估。应取消由政府任命大学校长的包办制,成立由教授为主体的多方代表参加的校长遴选委员会,实行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最后报上级审批。总之,要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政校分开、政事分开。应从微观管理型政府向宏观管理型政府转变,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要明确各级政府管理大学的权限和责任,明确各类高校办学的权力和责任。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