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试水”三学期制 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2010-07-15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记者从中国科大获悉,中国科大从2010年暑期开始实行三学期制,并从7月19日正式开课,旨在,引进海内外优质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因而该校物理学院07级王婷同学2010年暑假将留在学校,除了参加暑期“大学生研究计划”外,还将选修《近代物理专题I》、《求职英语》等课程。
“试水”三学期制,即春季、秋季两个长学期和夏季短学期。那么,为什么要增加一个“小学期”?三个学期是如何通盘考虑的?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实行三学期制,并不是简单的学时调整,而是我校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系统举措之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考虑是,引进外部优质教育资源,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利用学术假期,来校开设短期课程或暑期学校,让学生与一流科学家面对面。”中国科大副校长陈初升教授说,科大的人才培养定位是“科技英才”,强调“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以及“个性化、国际化”学习,这就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科学前沿、开展科研实践的机会,有更多的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空间。而原来的两学期制,教学安排比较满,刚性较强,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要求。
据了解,中国科大三学期的具体安排是,春、秋两学期适当调整,夏季学期4-6周,学年总教学时间维持在40-42周,与原来持平。两个长学期主要安排必修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期主要安排拓展、提高型课程以及集中实践教学,以选修和研究性学习为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该校2010年夏季学期安排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四类:一是大师系列课程;二是基础类提高、拓展、进阶课程,以及大学生研究计划、本科生海外研修计划等;三是“科技英才班”安排的“所系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四是各专业教学计划内安排的大实验、课程实习和集中实践等教学活动。
其中,大师系列课程是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开设学科前沿课程和讲座,以科普的形式讲授最前沿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例如,2010年暑期将开设的《清洁能源功能材料的量子设计》、《先进光电材料》、《演化计算》、《可信软件的前沿理论和技术》等课程,分别由国家“千人计划”教授张振宇、陆亚林以及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姚新和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邵中等主讲,姚新和邵中都是中国科大“大师讲席教授”。
同时,该校充分发挥隶属中国科学院的独特优势,邀请研究所的一流专家来校开设前沿课程。例如,《近代物理专题I》2010年暑期开的专题是《中微子物理》,分为理论与实验两部分,分别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邢志忠研究员和王贻芳研究员讲授,他们都是从海外引进的中科院“百人计划”教授。
第二类课程是在回顾所学知识基础上的拓宽和加深,为后面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例如,《微积分学选讲》主要面向一年级非数学系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专题讲座,拓展微积分概念、思想和方法的理论和应用范围,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素质,为后续数学课程学习做好铺垫。
2009年以来,中国科大与中科院有关研究所联合创办了七个“科技英才班”,培养科技拔尖人才。英才班的部分教学内容是利用暑期进行的,例如研究所一流专家来校讲课,学生到研究所开展科研实践等。
据中国科大教务处统计,除原有的“大学生研究计划”、集中实践实习、大实验外,2010年夏季学期新安排各类选修课程41门,有1129名同学选修,计1781人/门,人均1.57门。此外,还有86名研究生选修了部分课程。
中国科大教务处处长刘斌教授说,夏季学期新安排的课程都是选修课,学生自愿挑选,为希望进一步提高的同学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但总体上并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由于合肥的夏天十分炎热,为保证夏季学期的顺利实施,学校为所有学生宿舍都安装了空调,许多教室也安装了空调。加上聘请国内外专家、后勤保障等,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对学生不收任何费用。
“小学期开设的课程很受学生欢迎,甚至有的研究生毕业了还不走,希望听完感兴趣的课。”中国科大物理学院副院长尹民教授说,他们学院除了面向全校新开了10门选修课外,“严济慈物理科技英才班”的同学到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见习一周,听院士和一线专家讲座,与他们座谈交流,并深入到各研究室课题组学习。“应用物理科技英才班”的16名同学将到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做暑假大学生研究计划。还有许多同学在校内外做大学生研究计划,暑期大多数同学都不回家,或者回家几天就返校。
“以前,许多同学暑期留在学校准备TOEFL 、GRE ,或者做大学生研究计划,富余时间不知道干什么。有了夏季学期,就能各取所需、丰富多彩了。”王婷说,她平时课程比较紧,暑期可以多花些时间拓宽视野,了解前沿,“小学期很受同学们的欢迎。”
刘斌表示,2010年夏季学期是第一次试行,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将从2010级学生正式实施。新的培养计划将统一设计三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夏季学期一般安排在6月中旬到7月下旬。“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华南理工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将试行“三学期制” 2011-01-13
- 中科大陈昶乐教授团队 Angew:通过双组分催化剂制备极性高抗冲聚丙烯 2024-11-07
- 中科大吴思教授团队 Adv. Mater.:光致可逆固体-流体转变高分子复合材料用于压印智能纳米材料 2024-11-07
- 中科大李闯教授 Adv. Mater.:基于CB[8]-螺吡喃主客体化学构建光响应超分子水凝胶 202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