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贤土院士: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在实践中产生
2010-07-15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大学是基础,且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必须打好知识基础。但一个人大学考试分数高,并不见得将来研究工作就搞得好。无数事实表明,社会实践是培养高水平创新科技人才的最好的课堂。年轻科技工作者进入社会后,他们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是至关重要的,但同时社会也要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脱颖而出。这是社会培养创新科技人才应有的责任。
所谓社会责任,我认为就是学生毕业到工作岗位后,他所任职的研究所、大学和社会的每个部门,对人才的成长负有责任。首先是要发现人才,研究院所和大学的领导要做真正的“伯乐”,广纳英才,而不要因为害怕别人超越自己而固步自封。从这一点来说,我感到社会的责任尽得不够,怎样努力发现和对待那些有才华的人,不同的部门差别较大,有些单位领导怕优秀人才超过他,设法压制人家,很不利于中国科技的发展。
第二是社会要为人才的发展成长提供可能的机会,包括为他们提供深造的机会;尽可能为他们在科研工作中提供优秀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传授给他们研究经验和思维方法,让他们尽快成长,同时提供让他们能够更好施展才能的环境,在实践中努力提高他们的水平,这就是社会的责任。
我建议在实践中发现和选择一批有很好知识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年轻人,同时物色一批在实践中作出过高水平创新贡献的具有战略科学家头脑的专家指导他们,提高他们的水平。同时,要总结具有正确科学思维能力的科技领军人物和战略科学家,如钱学森、周光召等的科学实践经验,为培养新世纪科技创新人才提供有益的参考。
为什么目前我国的教育制度较难培养大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我认为主要矛盾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如果改革大学录取方式,除了分数以外还进行综合素质,特别是考生思维能力的考试,将会引导中小学的培养方式和目标发生根本性改变,这当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人才“出”与“进”
来自教育部留学中心的资料显示,2007年以来,我国每年留学人数超过10万且有增加的趋势,他们中绝大部分是我国培养的优秀大学生和优秀研究生。我赞成出国留学,我自己也是归国人员,吸收人家好的科技和文化知识,学习人家的长处,开拓眼界是十分重要的。
但需要看到的是,我们培养的这些优秀人才中的大部分,在完成国外学习深造后最终成为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创新人才队伍中精英的一部分,在他们精力最旺盛、最富有创造力的人生阶段中,成为他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而此时也正是我国最需要他们的时候。如何及时吸引他们回来,特别是在他们成家之前吸引他们回国服务,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当年很多人出国是由于国内条件的限制,但现在已经完全不同于当时,现在我们的科研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工资待遇、住房等因素却影响了这些人及时回来。一旦他们在国外成家立业,吸引他们就比较困难了。大量精英的流失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不要在若干年后,再像现在这样花大钱引进那些已为他人作出重要贡献的我们自己培养的精英了,那时我们最应该引进的是高水平的外国人。
“千人计划”是我国人才战略的重要举措。我认为,对于引进的“千人计划”入选者,更应发挥他们的带头人作用,即他们应该是领军人物,能够开拓一个领域、一个方向,能够为中国带出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团队,而不是仅仅搞研究。当然,对于那些全职回国工作的“千人计划”入选者,要考虑他们三年合同期满后的安排,通过政策力量发挥他们的才干,吸引他们长期安心在国内工作。对于那些特别优秀、真正有水平的人,也可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通过设立通讯院士或特殊外籍院士制度等,吸引他们到我国的院士队伍中来。当然,也要做好已扎根在国内并作出出色贡献的人员的工作。
(贺贤土: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中科院“首届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班”开班 2010-09-29
- 中国科协将重点培养企业科技创新人才 2010-08-20
- 教育部公示612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 包括28项材料、化工及制药类项目群 2018-01-25
- 北化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人才培养”校内创新实践基被评为示范基地 2016-03-18
- 四川大学高分子学院“Open Day”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201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