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汉纺大新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悄然“变脸”
2010-06-29  来源: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作为我国纺织行业三大名校之一的武汉纺织大学目前在全校印发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2010年修订版)》,拟在2010级新生中全面实施。据分管教学工作的武汉纺织大学校党委常委、校长助理黄运平教授介绍,同2008版人才培养方案相比,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发生了六大变化。

    突出个性化培养——放开专业选修课权限,提供两次转专业机会

    新版本科教学计划原则意见中,武汉纺织大学在保证基本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基本标准+个性发展”评价体制,实施“通识教育+个性化培养”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更加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学生可以自主规划四年学习计划。首先,学校放开了选修课程权限,学生可以选修本专业的选修课程,也可以选修其他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其次,学生可根据个人基础、能力、兴趣选修8个学分的人文素养课程,学校将以招标方式对人文素质课程进行建设和管理,实现理工结合、文理渗透,不断提高课程质量。另外,为了尽可能满足学生学习兴趣,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变化,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两次转专业的机会,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适当调整所学专业。除了校内开展辅修第二专业或学位外,学校还参与了湖北省十校联合办学计划,支持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扩大知识面。由于学生在课程选修、专业调整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自由度,每位学生都可以有张与众不同的成绩单。

    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允许以创新学分替代选修课学分,各专业创新学分认定标准各异

    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武汉方式大学较早就在培养计划中设立了创新学分。08版的教学计划中,学校要求每个本科生必须要有2个创新学分,学校制定统一的认定标准,创新学分不够的同学只好用公选课学分冲抵。在新版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学校鼓励各二级院部根据专业特点制订相应的创新学分认定项目、记分标准及认定办法,创新学分的获取渠道和认定标准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同时,允许学生用创新学分代替等值的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只要获得足够的学分,就可以不上专业选修课。这一举措为那些创新能力强的同学提供了更多自由发展空间。

    突出专业实践能力训练——加大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力度,专业基础课程前移

    和08版相比,武汉纺织大学的新版培养计划原则意见加大了政治理论课、英语、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的改革力度,进一步明确了各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要求。政治理论课明确要求要适应学生的要求,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用政治理论知识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英语继续推行口语强化训练,开办英语高级班,培养拔尖人才。体育课坚持四年不间断,一年级军训和兴趣课,二年级基础体育课,三年级体育选项课,四年级体育达标测试。部分专业新增了电工实习,要求学生以企业实习项目、导师科研项目作为毕业论文(设计)来源,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的实效性。同时,体育、政治理论课教学排课学期后移,也为专业基础课前移提供了空间,让学生尽早接触专业基础知识,尽快了解本专业。

    注重学生品格提升——引进阳光素质拓展,构建素质学分超市

    武汉纺织大学以“扩展学生知识、增强学生能力、提升学生品格”为导向,在新版培养计划原则意见中新增设了阳光素质学分,学工部、教务处联手推行阳光素质拓展计划,致力于培养学生阳光的心态,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阳光素质拓展计划旨在把武汉纺织大学“崇真尚美”的校训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主要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以开发大学生“非智力因素”为着力点,构建阳光素质学分超市(载体)。学生可针对自身的特点制定个人阳光素质拓展计划,通过参与读书工程、演讲口才、书法、礼仪等在阳光学分超市(载体)获取相应学分,修满10个阳光素质学分方可毕业。

    强化学科基础教学——新增学科基础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参加免修测试

    武汉纺织大学的学科基础课在大类打通、前修后续的基础上,开设了数理基础、信息基础、工程基础和化学基础四大类,尤其是信息基础类新增加了网络技术应用、程序设计类课程,各专业可根据专业需要选择不同的课程,院部和学生选择余地更大,针对性更强。同时,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学科基础课程可以实行分级教学或提供多种相近课程供其他学院选择,鼓励成绩优秀学生参加免修考试,80分以上的免修。

    教管学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突破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流程

    武汉纺织大学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自年初启动,其指导思想就是树立以“全人教育+社会需求导向”为基础的多元价值观,构建以“通识教育+个性化培养”为核心的多样化培养模式,确立“做事能力+共事能力+谋事能力”集成发展目标。在修订流程和制订要求方面,强调协同调研、企业参与、专家指导,坚持“教管学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基本方针,广泛征求各院部和广大师生的反馈意见,突破了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流程,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有关教学环节的具体内容,彰显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