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未来20年重大关键工程技术前瞻
2010-06-10  来源:科学时报
 
用信息科学为防灾减灾提供支撑
 
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重大自然灾害发生频度呈上升趋势。进入2010年以来,全球各国各种重大自然灾害爆发接连不断。我国处于灾害高发地区,防灾减灾的任务变得更加迫切,加强防灾减灾建设将是保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建国以来,我国积极开展了防灾减灾的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我国的防灾减灾系统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缺乏完善的防灾减灾体制。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以单一灾种为主,且部门分割、自成系统,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因此,在重大灾害降临时,需总理亲自出面协调。二是缺乏完整防灾减灾体制下的多系统建设。此外,我们也缺乏针对不同灾害防治的高效准确系统,难以达到对灾害的预报、预警及控制的目的。
 
未来20年,各种突发灾害将极大地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加快灾害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等方向的理论和技术创新,能有效提升防灾减灾中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形成应对各种灾害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有效提升我国防灾减灾的能力。
 
未来,我国应建设面向各种应用的防灾减灾系统。具体来说,可以从四个方面开展。
 
一是从数据到信息的转换,综合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如利用卫星对地观测技术和地面网络技术掌握灾害的宏观信息,即灾害的时空边界信息,同时对灾害微观信息、局部信息及灾害与危害的联系进行分析,提供防灾减灾的必要信息;此外,应用现代传感器网络对多种灾害数据进行高速准确的连续采集,提供多样化数据,为数据向信息的转化提供保证。
 
二是建立科学预报模式。由于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只能以概率的形式来描述,使预报容易面临相互矛盾、虚警和漏报等问题。而信息的发布直接涉及灾害的预报和决策问题,因此,应寻找实时的风险评估、灾前评估及灾后评估的方法,给出定量描述,从而为灾害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建立数据灾备和运行保障。主要包括数据保护系统建设、数据挖掘与利用两个方面。首先,现代经济发展衍生出基于网络的虚拟经济,它依赖数据交换、传输和存储系统。在灾害情况下,数据及系统保护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极大意义,其中寻找数据可恢复、流程可持续的最优方法至关重要。
 
四是建立具有信息发布、反馈和控制模式。对灾害的防治应是一个实时的环境感知、信息指导、信息反馈和信息更新的过程。在灾害来临和发展过程中,结合信息技术对社会群体和个体进行分类,从而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指导;同时,这些指导信息应根据用户运动状态不断更新。
 
现代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正向着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方向发展,综合传感技术、信息传输、多媒体技术和智能处理技术,构建一个信息快速获取、快速发布、快速监测和快速反馈控制的信息化工程,将把防灾减灾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