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芬高教论坛:后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面临诸多挑战
2010-06-09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作为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末经历了从精英向大众阶段的过渡。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比如校园变得比以前更加拥挤、课堂规模变大、学生录取标准下降、生均办学经费不足、生师比速度提高、学生就业困难等。
 
日前,由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大学和芬兰坦佩雷大学、赫尔辛基大学联合举办,主题为“后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面临的挑战与经验”的中国—芬兰高等教育论坛上,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国有、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蒋毅坚、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等和来自芬兰、德国、日本等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学者一起,共同探讨上述问题并努力给出对策建议。
 
大众化教育并不否定精英教育
 
本次论坛由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承办。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阎凤桥在论坛上提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出现了分化的趋势,高等教育系统如何同时兼容精英与大众高等教育组织,是高等教育结构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不同国家高等教育系统中,精英教育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阎凤桥提供了一组数字:在意大利精英高等教育占高等教育系统的90%,在德国和瑞典为60%~70%,在英国为50%~60%,在法国、日本和美国为10%~20%。“事实证明,扩张的学生规模被精英大学吸收的比例越高,出现的问题就越多。”他指出,高等教育系统分化程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如何,是一个急需研究的问题。
 
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刘智运说:“大众化教育的特点就是层次类型的多样性,但大众化教育并不是否定精英教育,进行大众化教育的同时还要保证精英教育的质量。”他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了五大转变:一是在教育模式上,从单一的精英化教育,向多样化的大众化教育转变;二是在教育功能上,从以传授前人知识为主要特征的知识教育,向以培养知识和技能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认知教育转变;三是在教育教学组织上,从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向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四是在教学方式上,从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为主,向师生互动和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尤其是通过研究、探讨式教学转变;五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从单一的学科背景下的专业对口培养,向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转变。
 
中国高等教育的特殊问题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教师赵立莹认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不同的国情决定了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特殊问题。
 
在赵立莹看来,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殊问题有四方面。第一,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决定了国家财政投资水平先天不足。多年来,我国年度公共教育经费在170亿美元左右,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数的1.5%,支撑起2.4亿全日制在校学生的教育,约占世界教育人口的20%。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从7%上升到了23%。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人才培养质量不受影响,是要以大量资金的投入为前提的。而我国财力有限,不可能停止对基础教育或社会其他行业的投资而仅投资高等教育,国家只能逐步提高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但是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之迅猛超过了国家经济承载力,国家投资跟不上增长需求,势必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