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提高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途径的研究(摘要)
2010-06-07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产品质量问题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带有全局性、长期性和制约性的战略问题之一,加强质量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与直接体现。特别是在当前实体经济尚未摆脱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严峻形势下,通过加强质量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水平,对于有效抵御外部经济波动的影响、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制造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奠定了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制造业依然“大而不强”,产品质量的提高滞后于经济规模的增长,产品质量的整体水平距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差距,产品质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切实有效地提升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已经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增进国民福利而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此,中国工程院组织了《提高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途径的研究》项目组,由潘云鹤常务副院长任组长,王礼恒院士任副组长,项目分设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化工制品、建筑材料、服装、轻工业六个领域专题组以及两个共性问题研究组,共有10余位院士、150余位专家、50余家单位参与了项目研究。

  项目组对制造业重点领域产品质量的状况、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并对影响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的因素和共性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的系统分析

  我国质量管理的奠基人刘源张院士在2004年7月提出,要从生产者同时也要从消费者角度,从符合性、适用性和价值性来认识和研究质量。符合性是指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用性不仅指对用户的适用程度,而且包括对环境的友好程度,价值性不仅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一致性,而且要更进一步注意创造的产品价值与损耗的社会价值的比较。这一对质量的理解,强调要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对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把质量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突出了系统的、宏观的和发展的质量理念。

  系统的质量观认为,产品质量是设计、制造和管理出来的,产品质量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实现的,制造业产品质量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经济、教育、文化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受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用户以及社会公众等各方共同影响。

  首先,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企业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主体,科技进步是提高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加强管理是提高质量的必要手段。

  产品质量首先是企业设计、制造和管理出来的,企业是产品质量的责任主体。从产品的全寿命周期看,技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原材料、装备与工艺水平、人才队伍,以及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等,是决定产品质量的最直接因素。科技进步直接决定着技术、设备和工艺的先进程度,是提高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人的素质与管理水平则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保障。进而,产品质量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生产制造的结果,也受制于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最终产品的质量是由整条供应链共同保证的,现代质量管理的主体已经从单个企业扩展到了整条供应链。

[1]  [2]  [3]  [4]  [5]  [下一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