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科技创新引领校园文化
2010-05-24  来源:科技日报

  科研合作单位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

  武汉理工大学组建十年来,随着科研能力的不断增强,学校外部办学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与“材料、交通、汽车”三大行业之间建立了唇齿相依的血肉关系,并与三大行业的1000多家企业建立了广泛深入的科技合作。这些基地不仅是学校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的场所,而且成为本科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的练兵场。根据教学需要,学校派出学生到三大行业的企业、科研机构进行实习,借助横向科研合作单位的设备、设施、项目、人员来培训、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该校已建立了254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特别是与中国中材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等国内180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科研骨干教师成为学校教学的支撑力量

  武汉理工大学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该校的科研骨干也是教学骨干,科研创新团队也是优秀教学团队。该校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永富曾语重心长地说:“一堂课往往可以影响到学生的一生,教学是教师的天职,我们决不能因科研或其他任何借口而误人子弟!”他认为,大学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本科教学,因为本科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工作。

  据悉,该校全面推进“六名工程”培养体制,“教学名师培养工程”是其中的首要工程。该校各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绝大多数也是学校科研骨干。同时,该校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善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思路,探索形成了本科生—研究生—科研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校材料学院麦立强教授,在学校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在导师、首席教授陈文的带领下,指导了五名本科生和三名研究生,他指导的本科生郭万里同学,在本科阶段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Material Science Letter》和《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发表了两篇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被评为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荣获二等奖,并获得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目前该校教师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2人,获得“省级教学名师奖”5人,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9项,他们既是学校的科研骨干,也是学校本科教学的一线教师。科研引领教学、科研服务教学,科研教学良性互动。

  科技创新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引领先驱

  在武汉理工大学校园内,每年举办“创新杯”科技文化节、“天黎杯”创业大赛、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展示、机械设计竞赛、汽车设计大赛、化学实验技能大赛、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电工电子创新设计大赛、“材苑揽胜”学术交流讲座等,形成了“长期化、阵地化、规模化、成果化”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特色,引领校园文化。

  据了解,该校启动了“大学生创新研究训练计划”和“本科生、研究生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计划”,成立了武汉理工大学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建立了20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近年来,共主持召开26次国际学术会议、42次全国性学术会议,组织各种形式的学术报告、学术讲座、科技论坛2700余场,学生在省部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1200余项,获奖人数2000余人,其中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奥林匹克”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及国际和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中共获奖100余项。学生谷曼荣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学生李一设计的“热望”电动概念车,在上海F1参加国际“米其林必比登挑战赛”,获得了“最佳原型概念设计奖”;博士生李涵获得国际热电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最高荣誉——Goldsmid Award,并在大会上作了30分钟特邀报告。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