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校大学生,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在四川汉源县灾区创造性地修建了两座“无止桥”,从志愿者变为援建工程师,并被评为200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湖北大学生年度人物”。他就是武汉理工大学公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研究生秦豹。他仅仅是该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代表。
武汉理工大学坚持用科研引领教学,以科研服务教学;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环境有力地支持着教学,大批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站在教学第一线,并将学术和科研成果以及他们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应用到教学中,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科研基地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场所
张凯、周海波、胡莹是武汉理工大学2000级学生,2005年他们的研究成果“液滴检测记数器”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张凯说:“这项专利的获得就是我们三人大学四年在学校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的最大成果。”
据了解,该校28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基地成为本科教学的重要场所,全校11类、36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中,有8类、15个由国家省部级科研基地作为支撑单位,占41.7%。近三年(2007年—2009年),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学生以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为平台开展科学研究,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及专利2项;完成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训练计划项目168项;获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奖162项,学生发表论文23篇。
科研项目成为培养学生的有效载体
唐浩林,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留校青年教师、中国太阳能协会会员,他在校学习期间,先后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863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和湖北省攻关项目研究,在燃料电池领域发表学术论文34篇,其中SCI收录期刊论文10篇,申请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项。唐浩林说,“我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一方面得益于老师的培养和自己的努力,也得益于学校相关学科的跨学科优势与团队协作,更得益于学校为我们创造了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的环境”。
武汉理工大学十分注重以科研项目为载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课题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并引导优秀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承担力所能及的科研课题。目前该校教师的科研项目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全面开放,其中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大部分来自教师的科研课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来自教师科研项目和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占总选题数的90%以上。科研课题的研究对本科生、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发挥了较大支撑作用。
学校鼓励研究人员参与教材建设,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编入教材,将研究、开发的科研设备应用于本科教学,将教师科研的创新思维方式引入课堂。十年来,该校科研骨干教师参与编写了676部著作,将科研成果、生产经验转化为教学内容的高质量教材和专著。该校理学院吴传生教授,将科研与课程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主持编写《经济数学》系列教材,所负责的《经济数学》课程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该校机电学院张云教授,将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项目“水泥回转窑动态检测技术”引入到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教学之中,改革专业课程的教学,全面提升了专业教学水平。
- 香港理工大学陶肖明教授团队《Nat. Sustain.》综述:通过科技创新推进纺织品的生命周期可持续性 2022-12-28
-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招聘信息 | 高分子、材料学、材料加工、化学、物理等相关专业 2021-08-05
- 《全国科技创新百强指数报告2020(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篇)》在京发布 20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