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海交大张杰校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实践中探索
2010-05-10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主持人: 那刚才我跟张校长在聊天的时候,也知晓了一个信息,就是张校长其实还担任高中的老师,我当时听了以后,非常惊讶,我说怎么一个院士能担任高中的老师。

   张杰: 这个是交通大学最近的一个试点,刚才唐主任讲的很好,人格养成不能光靠大学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全过程的事情,同样我们能力建设和知识传授,也不能完全是大学的事情,也是一个全过程的事情,所以我们尤其是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认为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的阶段应该前移,前移到高中去,所以根据这样的一个理念,我们在上海的四个最好的中学,设立了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把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些理念,融合到高中的人才培养的课程当中去,具体的说,就是高一和高二的课程,交大的老师会参与到课程的设置里面,其中有一些课程,大概我们还会比较多的去参与,另外隔一段时间,它们会有一个知识拓展课,这个知识拓展课是由大学的老师去上。

  高中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就会请大学的非常好的老师,也包括我本人去给他们去上一些课,因为大学的老师和中学的老师一个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大学的老师在做科研,所以他的创新思维是来自自身的实践,所以有对创新的最直接的感受,他会告诉中学生,中学生在这个当中会获得非常大的启发,因为我们一直在说,大学的本质,其实就是把一群极有创新思维的老师和一群极具创新潜质的学生放在一起,让他们互相激发,在这个激发的过程当中,可以给学生产生,让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和创造力,而我们现在希望把这样的一个方式延伸到中学去,所以我相信这样的一种方式,是更加符合钱老所希望的这种创新型领袖人才培养的要求的。

   主持人: 那钱老给了我们一个世纪之问,我感觉刚才张校长在讲述他们学校做的这些事情的时候,一个核心的关键词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发问,然后我就记得我们小时候都看过一本书,就是很厚的《十万个为什么》。那么,张校长刚才讲了这么多,说移到高中阶段去,然后培养学生的发问能力,是不是将这个培养创新人才的这个关键,拓展到更远的地方,然后让他能够从小就培养一种意识。

   张杰: 我们现在提出的育人理念是知识传授,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但是要想实现这个理念,我们又提出了所谓“一个中心”“ 三个结合”:一个中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主持人: 三个结合就是如何将这个落到实处,是吗?

   张杰: 是。

   主持人: 我们来落实这个工作。

   张杰: 是,实际上以“学生为中心”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它的变化在于我们以前传统的教育的模式,是一种俯视型的,是一种训诫型的。老师说的一切都是真理,老师无所不知,但是我们现在想倡导的一种模式,就是说老师和同学是站在同一个平台上,老师也有很多不知道的,我们要求老师在课堂上不但要讲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更多的要讲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同时因为现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获取难度已经大幅度降低了。所以我们就提出要把能力建设作为更加核心的要素,贯穿在育人理念里面,所以我们提出“一个中心”“ 三个结合”。具体来说,就是课内和课外相互结合,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相互结合,以及教学和科研相互结合。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得“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能够贯彻落实到我们的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去,落实到我们的实践活动中去,使得学生真正能够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整合的能力,还有他们的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这个地方有一个小故事,实际上是让我自己很感动的。

  我们有一群学生,他们在云南文山开始在做扶贫活动,他们在学校筹了款以后,去支持文山的学生的就学,因为那个地方非常的贫穷,去了几年以后,他们发现,那个地方有一种药材,叫三七,三七是一种中药,当地的人也知道它能治病,但是这个东西究竟有多大价值,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学生中有药学院的,他们知道三七里面的一些药理的功能,他们做了科学研究,把药理研究清楚以后,帮助当地的老百姓把它变成一种产品,几年过去了,三七已经给地方经济带来了每年25亿的效益,现在我们医学院的学生,也加入到了这个团队里面,医学院的学生知道三七在临床上的作用,所以进一步提升了三七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又提升了三七在临床方面的一些应用,这件事情让我很感动,这个最好地体现了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学生是怎么样把这样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知识整合能力,以及沟通和交流能力,通过他们自身的实践,把它变成自己的能力的。

   主持人: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个做法确实挺好,而且也很有说服力。张校长,交大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还有三大举措,那这三大举措是什么样的一个方式,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张杰: 好,我们在拔尖创新人才方面,主要是做了这么几件事情,第一个就是我刚才讲到的,我们建立了上海交大和高中的这样的一个直通的渠道,我们叫做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主要的是希望把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些方式方法前移,希望和中学的教育形成一个贯通。

  第二是我们的自主招生,从2006年交通大学就开始了自主招生,每年我们在上海地区通过笔试的文化课,以及面试考试来选拔500名优秀的高中生进入交通大学,这些学生就不再受高考的这样的一种独木桥的限制,而是可以按照相对起来比较个性化的方法来去对他们成长的方式进行塑造,从2010年开始,今年我们又开始了一个新的尝试,叫做五校联考,是与清华大学,与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还有西安交大,我们五所大学进行自主招生的文化课笔试的部分一个联考,实际上是把招和考,把这两件事情分离,更加保证了教育的公正和公平,同时,也是在更大的范围里面,把大学的培养理念和大学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这样的一个形式,传递到社会中去。

  第三是我们在大学里设置特殊人才培养的基地,很早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根据交大的起点高,基础厚,开设了教改连读班,那当然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后来为了突出研究带动学习,我们又开设了ACM班,那么ACM班应该说是在亚洲国家的大学里面唯一三次获得ACM的全球总冠军。从2008年开始,我们就开始考虑,希望能够培养一些在科学方面未来的领袖人才,我们开始在一些国际上对教育方面有研究的大教授的提议和支持下,开设了理科班,通过特殊的方式找出一些特别好的学生,然后给他们以一流的教学方式,一流的教学理念,同时是突出学科的交叉。从2009年暑假开始,我们理科班就开始对他们进行授课,而且在那个时候,我们就开始把这个理科班放大,成立了致远学院,致远学院主要分三个学科,一个是数理班,一个是生命科学班,还有一个是信息科学班,但是这三个班,它们在一二年级的时候,都不分专业,一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注重给他们打一个非常坚实的数学和物理的基础。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