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武汉纺织大学重启“行业校名”适应经济转型
2010-04-13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大学的专业发展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特别是对行业特色大学而言,更要有自己的目标定位。”校长韦一良认为,更名为纺织大学后,作为一所多科性的大学,学校更面临着学科结构调整和学科资源整合的重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韦一良举例说,由于历史原因,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学校的三个校区都开设,相互间的差别其实并不大;资源整合后,既有利于本专业的发展,也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学。

    对于非纺织专业学生就业的担心,经管学院电子商务061班的张欲平认为,现在企业更看重的是学生的个人能力,校名对就业的影响并不大。张欲平即将就业的单位是杭州传化集团,所在岗位是物流方面,年薪6万元。张欲平说,今年传化集团在湖北只要了22人,其中不乏武大、华科的名校生,但他的薪酬在22人中也算高的了。“和其他学校经管专业比,我们开设了纺织概论和服装概论课,这可能就是我的优势所在。”

纺织类大学的前途在哪里

    “行业类高校只有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著名时装设计师、该校服装学院副院长孙菊香说。1989年孙菊香来到武纺院,因为归纺织工业部管,自然与纺织行业有很多的联系。学校划归湖北省、改名为武汉科技学院后,孙菊香觉得自己与服装行业的联系突然成了“地下行为”。高校和行业的这种状况,也影响到了彼此的发展。“服装行业讲的是品牌,要有本土的知名设计师。湖北服装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辉煌过,现在大都在为香港、深圳以及意大利的服装企业贴牌生产,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知名品牌。”孙菊香说。

    行业类高校的发展瓶颈,不仅在于疏远了与原先所在行业系统的联系,与其所在行业的兴衰关系更大。以纺织类院校为例,从世界范围来看,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由于纺织业一直领先于其他工业,许多国家都成立了纺织工业学院,但最后这些老牌纺织学院都消失了。2000年前后,我国纺织类高校纷纷改名,也与当时纺织行业的困境不无关系。改名后的武汉纺织大学,同样面临着今后如何发展的难题。

    “西方纺织类大学消失最关键的原因,是过分强调了纺织学科的独特性,认为纺织就是纺织,与其他学科没有关系。”尚钢认为,现代纺织不再是服装的代名词,而是进入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农业、工业、土木工程、建筑、水利、交通、医药卫生等领域。如获得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优质天然高分子材料超细粉体化及其高附加值的再利用”项目,已经用于小口径人造血管的研制;获得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印染废水光化学脱色技术及设备研究”,也早已超出传统的纺织学科范畴。

    即使是在传统的服装领域,也有广阔的开拓空间。孙菊香告诉记者,这些年服装学院不仅与全国各地的服装成衣企业密切联系,还与演艺团体、电视台等开展合作。湖北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演艺人员的服装设计,央视青歌赛湖北选手的整体包装,都是由孙菊香所在的团队一手操办的。最近,她们还在为湖北省整体形象的提升出谋划策。

    “最近中央提出高校要‘有特色、高水平’,纺织学科我们在湖北省是独此一家,关键是要与国内、国外高校来比。”校长韦一良说,目前学校已经确定“一元领先、多元并进、突出特色、竞争发展”的办学思路,围绕纺织重点发展“六大学科群”,为行业类院校的成功转型探索出一条新路。

[上一页]  [1]  [2]  [3]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