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长乐:高校“去行政化”争论耐人寻味
2010-04-09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综观大学“去行政化”理论产生的缘由,人们呼吁“去行政化”的目的,并非只是针对大学校长的行政级别及其待遇,而是由于大学中的行政权力极度膨胀,对大学本质及教师尊严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进而抑制了大学教育的功能和意义,使大学不像大学。显而易见,人们是为了挽救大学的精神和品格,挽救大学学术和教育才提出“去行政化”理论的。
 
事实上,即使是呼吁大学“去行政化”最强烈的人们,无疑都明白这样一个事实:比之于社会上任何领域的官员,大学校长群体可以说还是最廉洁、最优秀、素质最高的。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学术上是有很深造诣的,其个人品格和成就是令人尊敬的。换句话说,如果不当校长,他们可能都是很好的教师或科研人员。然而,人们不能因此而漠视大学中的问题,不能任凭大学中的行政权力无限膨胀,进而毁灭大学的价值和意义。人们呼吁在大学中进行“去行政化”的活动,固然有针对大学校长权力不受约束的内容,但更重要的还是希望消除大学中行政权力极度膨胀的这样一种现象。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面对声讨大学行政化的汹汹人言,一些大学校长却反其言而行之,明确表示反对“去行政化”,这种现象确实既令人瞩目,又耐人寻味。
 
我国的现代大学是从国外移植过来的舶来品,在移植之初,就进入了本土的“官本位”体系,遵循了“官本位”的活动逻辑,成为一种官僚性机构(蔡元培先生改造旧北京大学的意义正在于此)。大学的校长要由政府任命,并且是作为纯粹的政府代表来管理校务的。毋庸置疑,这种制度中的大学校长,其权利是天然缺失的。而这种缺失其所以没有对大学发展形成太大的障碍,或者说没有成为大学活动中的主要矛盾,是因为在我国现代大学活动早期,一方面,管理大学的政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强政府,其对大学的管理没有像现在这样事无巨细地什么事都管,而是只管大学的基本方向及校长的选拔和任命,因而没有对大学的自主权构成严重的伤害。同时,由于其时的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教育部长或总长)一般都是由懂教育的人来担任,他们能够在一般意义上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大学的活动自主权,使大学与政府的矛盾保持在适度的程度。另一方面,作为大学掌门人的大学校长们也多是由一些内行的人来担任,特别是由一些对教育有献身精神及真知灼见的社会名流来担任,他们的学问、人品、威望可以说都是“一时之选”。他们在大学内部能够得到师生们的衷心拥护,在校外能够得到社会各界人士包括政府官员的尊敬。他们的执掌大学,自然地使大学成为社会的文化圣地,也使那些有权向大学发号施令的人有所顾忌。
 
事实上,在我国现代大学活动的早期,是一直存在着大学校长与政府的权力博弈的。只是由于大学校长们的特殊影响和威信,使政府对大学的干预被限定在较小的范围内,没有给大学正常活动形成大的阻力。可以说正是得益于这些条件,我国早期大学才能在很高的起点上培育了现代大学精神和制度,取得了与世界大学同步的水平和极其辉煌的成就。
 
追溯我国早期大学校长的形态,可见他们中或许会有人因为政治主张不同而与有些师生发生矛盾(比如北京女子高师校长杨荫榆,解放后曾被长期批判),有人因为治校理念不同而被师生弹劾(比如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曾因废除教授治校制度被师生弹劾),但他们的个人品格都没有问题,他们对教育的信念和信仰都令人尊敬。比如上述的两位校长,虽然其治校举措曾招致异议,但历史证明他们还是卓越的教育家,后人对他们的个人品格和对教育的贡献还是充分肯定的。可以说正是由于他们的崇高威信及卓绝努力,才化解了大学各方面的危机,使我国现代大学在社会极度动荡的年代,能够薪火相传,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栋梁之材。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