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校科研,“半成品”如何变“成品”
2010-03-24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高校科研

    
    “科技产业化就像‘沼泽地’”    舆论和“孵化”环境很重要
   
    武汉科技学院科技处处长易长海表示:“现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企业提出‘横向课题’,邀请高校科研攻关;二是校企合作研究课题;三是高校教师自己的科研成果,由企业购买使用。其中,第三种方式比较普遍,不过这种成果大多还只是‘半成品’,很难立即产业化。”
   
    “半成品”怎样变成“成品”?曾庆福的选择是自主创业。作为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他通过自己开公司,将获奖技术推向了市场,既解决了印染行业的高污染、高耗能问题,近3年还累计新增利润3252.07万元,新增税收608.88万元。
   
    不过回首自主创业之路,曾庆福感触颇深:“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个‘沼泽地’,科研人员会面临许多的‘陷阱’和压力。”杜予民教授也认为,“高校科研人员的工作、生活都很稳定,这种情况下,有多少人愿意冒着高风险去创业呢?”
   
    因此,曾庆福认为,“宽容失败”的舆论环境和帮助成果“孵化”的外部条件特别是校园环境,显得格外重要。
   
    “过去教师创业后不允许招收研究生,而科技型企业更需要硕士、博士研究生这类人才作为科研助手,今后我们将允许创业的教师招收研究生,达到教学、科研与产业化三赢。”顾海良也强调,“武大将解决创业人员所需的资金、场所、设备等问题,创新政策解决科研助手的劳务费支出问题。”
   
    “不过,武大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章登义说,科技人员一般不擅直接与市场打交道,是制约其创业的重要因素。同时,即使科研人员创业成功,也需要完善的“退出机制”,“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做横向研究被人瞧不起”    高校评价机制需要转变
   
    “现在评职称,主要是看基础研究成果,看发表了多少论文,获了多少奖。但对应用研究的成果转化,却没有引入考评体系。这让教师怎么有积极性?”徐卫林急切地说。
   
    必须改变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才能推动他们更加重视科研与社会、经济的结合。几乎所有被采访者,都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以武汉科技学院为例,2009年获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863”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190项,与企业合作的“横向项目”签约188项,保持着接近1∶1的比例。但是,“在武汉大学这样的重点高校里,做‘横向研究’会被人瞧不起,只有做‘纵向研究’、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才受到尊敬和肯定。”杜予民坦言。
   
    《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明确要求,“建立完善科学技术人员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对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从事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科学技术人员进行考核评价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职称),重点考评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但专家普遍认为,这些条款要真正落实,还要靠高校和科技部门的贯彻执行。
   
    章登义表示,正在考虑向学校建议,改革评价及导向机制,在职称评审,教师考核、岗位晋级中,除了基础教学型,教学科研并重型之外,增设产学研科技服务型,并制定相应细则。
   
    但是,用什么来推动高校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呢?“关键是国家相关部门应改变对高校的评价机制,如果在对高校的评价考核、资源分配中增设服务经济、服务社会的成就等条款,高校内部导向机制自然会随之变化。”曾庆福说。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