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访复旦大学、厦门大学许元泽教授:流变学 高情逸韵往何方
2010-02-02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科学中国人》授权独家网络转载媒体)

  《科学中国人》:您的研究兼顾了发展基础科学和促进技术进步,这是国家极力号召的,这方面也存在一些困难。您在国内科研多年,也曾先后在德国、加拿大和美国担任客座学者,并且在跨国企业中从事过科技研发。您能否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待发展基础科学和促进技术进步,要防止那些盲目性?
   许元泽:
我们年轻时代国内人文物质条件都不易搞基础科学。我自己多年来都是匆匆完成科研任务,一旦问题解决,文章也顾不上写,兴趣和压力转移到下一问题,虽有大量工作报告,只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已属不易。自觉基础研究搞得不深不透。现在国内领导重视科学,经济发达,重点院校硬件经费条件不逊于国外,但大家还感做学问难,压力大,出不了大家,等等。我觉得一些观念和管理上需要改进。要认识科学与技术的差异性。基础科学是人类求知,是开辟思路,评价时应重方法的创新,不能急于求成,太强调效益;而技术则要达到设计的结果,更强调组织管理与经济效益,用技术管理对待科学,往往效果不佳。对科学人更应有一种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靠“百家争鸣”解决学术问题,避免过度组织管理和名利激励。像国外允许一个教授多年坚持一个小领域,追求完善,各人都有学科强项,国家就是科学强国。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为什么?各有所长,互敬互学;低水平差不多的人易重复,难合作,矛盾多,上面压力再大一点,下九流做法就出来了,更难创水平。在国内要取得科研事业的成功需要更全面为人处事的素质与性格上的坚韧,这对一些科研尖子不免是苛求。真不希望我们孩子从小生活在人际竞争的压力下,变得机敏平庸,磨掉了对科学的由衷热爱。只要减少干扰,避免浮躁,科研环境就好,有那么多青年才俊潜心钻研,科学发达与技术的进步是必然的,明星不靠刻意捧也会冒出来,海外有志人才不赏重金也会回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 暂无相关新闻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学者介绍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