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科学新闻》:会诊中国高教改革
2009-12-24  来源:科学网
关键词:高教改革

 
中国的高校也一直宣称要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但事实上,中国的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现行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不会给培养“大师”提供土壤和养分。目前中国的高校都是官僚治校,奉行的也都是官场上的那一套,老师自己没有基本的诚信,学风败坏十分严重。举一个例子:某著名高校校长提倡国学,发表了一篇文章把“赓续”写成了“脊续”,没想到该校的一名大学教授专门写了一篇论文来论述“脊续”的正确性,实在是荒谬至及。但回过头来想,这些什么校长、院长都垄断着学校的大部分资源,教授拍马也有自己的考虑。
 
这不是个例,校长、院长的抄袭事件屡见报端。更直接的就是现在的大部分高校都是“逆淘汰”,真正有想法的人是要被淘汰出局的。
 
在我看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病入膏肓,看不到什么希望,高等教育本身已经成为利益集团的盈利机构,把贫困的学生都排挤在外,一味地求大、求洋、求世界一流,根本不顾中国的实际。大学本来应该是民主的发祥地,但中国的大学没有这样的精神。
 
在体制内的人已经很享受这种体制带来的诸多好处,想要改良很难。另起炉灶可能是个可行的路子,像南方科技大学那样,不被这种教育体制束缚,可能还有希望。
 
Stanley Rosen:评价体系不能被“关系化”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能找到工作,究竟是他们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还是说毕业生的数目太过庞大?我认为两方面的原因都有。”
 
——Stanley Rosen
 
(Stanley Rosen,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经济)
 
在中国,创立世界一流的大学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现在不好评判说中国的大学就没有能力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中国大陆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都很有潜力,而且在自然科学领域、经济学领域都做出了不错的成绩,但在社会科学方面就要差一些。另外是学术腐败比较严重。
 
在高校改革的进程中,中国的高校大规模扩张,大规模升级、合并,这本来意味着更多的学生可以走进大学校园,但实际上中国农村孩子上大学的机会相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是减少了。在中国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在进入大学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现行的高考和推荐制度也有利于城里的孩子,这确实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在美国,城里的孩子也有相对优势,有钱的孩子在进入一些私立大学方面更有利。
 
在中国,高等教育机构是属于政府的,这样的好处是政府可以投入大量的钱来打造一些重点学校和重点学科,有更多的科研经费进行科研,但坏处就是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究竟是他们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还是说毕业生的数目太过庞大?我认为两方面的原因都有。从1999年开始,高校培养了大量的大学生,而实际社会的发展并没有能够跟上,社会接纳不了这么多的毕业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学校提供的毕业生就业率与学生的实际就业率是不符的(被称为“被就业”),这是很糟糕的事情,它会让学生有些不合实际的期望。
 
我认为大学一方面要有职业性的训练,能够培养胜任社会上各种工作的人,另一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人,适合社会需要是最重要的。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科研评价体系主要是建立在SCI基础上,甚至在社会科学也讲究核心期刊,而在社会科学的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很多都是走后门、靠关系,不是建立在质量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关系”的基础上。在美国,也会考虑这个因素,如果要晋升一个教授,会有一个委员会,对他做的工作进行评价,即同行评议。当然,美国在自然科学领域,也会考虑一个教授能够给实验室带来多少科研基金,也会有些“关系”存在,但并不像中国那么严重、“关系”无所不在。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未来方向是什么样的?我认为,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可能是一个方面。现在中国的科学家一般都在国外接受过进一步的教育,如果中国能够独立在本土培养出自己的科学家,就离这个目标不远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的十年中我认为还是进步很大的。国家投入了很多的钱来引进海外人才,一些高校也在进行改革,比如说北大的人事改革。
[上一页]  [1]  [2]  [3]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雯雯)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