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就业至上”何以成为大学办学理念
2009-12-15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教育部2009年11月20日召开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袁贵仁在会上强调,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不松懈、不动摇,继续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的重要决策,认清形势,树立信心,全力以赴做好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袁贵仁还指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各类院校都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众所周知,大学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是没有错误的。但是,在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中,要防止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异化为以“就业至上”为办学理念。2009年4月16日《光明日报》刊登《黄冈师范学院:“就业至上”成就两年高就业》的报道,报道认为:“‘就业至上’,一个从没有人明确大胆提出过的崭新办学理念,开辟了一片就业新天地!”其实,“就业至上”并非是崭新办学理念,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大学一直未能摆脱“为就业”这一功利主义的办学理念魔咒,“就业至上”只是把功利主义更加凸显出来而已。大学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无可厚非,但要把“就业至上”上升到办学理念是有悖大学本质的。
 
    大学是什么?大学是师生聚集在一起构成的共同追求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社会组织,是按一定教育规则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高等教育机构。从古典大学培养贵族绅士,到近代大学培养专家学者,再到现代大学培养国家公民。尽管大学理念,从“为知识而知识”,到科学研究,再到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但大学之“大”的本质,不在于“就业”之大,而在于精神之大。从本质上讲,大学是以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和知识为目的,以引导社会价值观为使命,对人类素质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公共影响力与推动力的社会组织。大学不仅是人类社会的科学脊梁,还是人类社会的道德良心、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和国家民族发展的希望。独立自治、开放兼容、自由探索、追求真理、秉持理想,以及在坚守优秀传统理念与作为变革前沿之间保持张力,是大学在发展进程中展现出来的形象,也是大学成为大学的基本特质。
 
    大学理念是对大学的本质、功能、定位、发展规律的哲学思考和理性认识,它对大学的发展方向、目标定位、专业设置、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具有全面的导向性和影响力。如果以“就业至上”作为大学办学理念,无疑使大学依据“就业”的需要,确定发展方向、目标定位、专业设置,开展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活动,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因为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先天不足,难以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才。“就业至上”片面强调就业的需要,会将大学“矮化”为职业培训之所。
 
    古今中外的大学虽然都极其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但却没有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作为自己教育目标的。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应该着力在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培养上下功夫,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人才、引领社会文明进步为真正职责,要严格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要担负起发展科学的责任,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创造知识。还要为社会、经济、文化服务,努力成为国家发展的思想库、科技发展的发动机、产业发展的孵化器,为推动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雯雯)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 暂无相关新闻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