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林雪平大学Magnus Jonsson教授 NPJ Flex. Electron.:基于导电聚合物纤维素纸的红外可调光学器件
2024-09-06  来源:高分子科技

  中红外光(MIR,波长从3微米到30微米)能够用于探测有机分子的指纹频谱、局域化载流子的分布以及物体的热辐射特征,在民用和军事领域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然而被广泛应用在生物传感、热伪装和辐射制冷等领域的MIR光学器件往往都是被动式器件,无法对红外光进行动态调控,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以及日益增长的智能化系统需求。近年来,具备主动调控特性的MIR器件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基于热电控温器件集成、微机电系统集成的叠层器件成功实现了对红外反射、辐射的精确调控,但却需要依赖于繁琐的加工条件和复杂的器件结构,且较难实现大面积器件制备和柔性器件应用;基于相变材料等(包括GST、MXene)的新型材料的MIR器件,通过温度、湿度、机械拉伸等调控方式,能够对红外反射、辐射实现大范围的控制,但其自身较差的可逆性、较慢的相应速度以及不精密的调控手段,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除上述问题外,红外信号的调控往往伴随着可见光信号的同步调控,而这一点却是红外隐身、防伪等应用中需要避免的。综上所述,探索具有低成本、高柔性、具有较大红外调控范围且保持可见光性质固定的MIR光学器件至今依旧是本领域研究的关键难点之一。


图1 基于导电聚合物合纤维素的功能纸(CPC)及其相关器件概念示意图。


  聚焦这一问题,瑞典林雪平大学有机电子实验室的Magnus Jonsson教授及其团队近日设计出了一种基于导电聚合物和纤维素的柔性功能纸(CPC),并通过CPC构成的固态电化学器件,成功在1.5V电压范围内,实现了约0.4的红外发射率调控,且在调控过程中器件可见光性质保持不变。器件的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两张CPC纸以及夹在其中的胶体电介质层。CPC纸的主要成分是导电聚合物PEDOT:PSS和纤维素。两者直接物理混合,通过简单的机械搅拌,盛放在蒸发皿中,放置在通风橱中2天或约60℃的烘箱6小时后,即可通过简单的机械剥离获得一张CPC纸。CPC纸既是红外调控活性层,也是器件的电极。对顶层CPC纸施加正电压,负离子会被注入到顶层CPC纸中,通过其优越的离子渗透特性抵达器件表面,增强表面红外反射(掺杂或氧化);反之,离子则会被驱离回电介质层中,表面恢复电介质特性,产生较低的红外反射特性(图2)。在掺杂的过程中,CPC纸的可见光性质非常未定,反射率变化低于0.5%,外观颜色保持蓝黑色不变。


图2 CPC纸的基本可见光、红外特性以及机械性能。


  基于这一特性,该团队探索了该红外器件的四种不同应用场景,分别是辐射制冷控制(图3)、热伪装(图4)、防伪标签(图5)和动态红外显示(图6)。CPC纸在电压调控下产生的掺杂行为在改变材料表面的镜面反射的同时,也带来了红外发射率的大幅度变化(图3)。在电压从-1.5V到1.5V的调控范围内,CPC纸的绝对发射率可以产生约0.40的变化范围。将该CPC纸直接置于室外进行夜间测温,测试结果显示氧化态的CPC纸可实现1.0到1.5℃的降温效果。基于CPC纸的电化学器件在室内的天空模拟器中,则呈现出了超过0.42℃的温度调控范围,效果胜于之前基于PEDOT:Tos薄膜的辐射制冷调控器件纪录(0.25℃,Banerjee et al., Cell Rep. Phys. Sci., 2023, 4, 101274)。


图3 CPC纸器件的辐射制冷调控应用场景。

图4 CPC纸器件的热伪装应用场景。

  红外相机所测量的温度一般依赖于物体的真实温度以及物体的红外发射率。如上所述,CPC纸的掺杂带来了红外发射率的变化,因此,即使物体真实温度保持不变,通过电压的调控我们也可以实现对红外相机拍摄得到的表观温度进行精确控制。如图4所示,在电压-1.5V到1.5V区间,CPC纸器件的表观温度可以从-9.6℃变化到-23.2℃。利用这一较大的变化空间,基于CPC纸器件的装置可以应付多种不同的变温环境,因而具备较高的热伪装、热隐身应用价值。


图5 CPC纸器件的红外防伪标签应用场景。

图6 CPC纸器件的动态红外显示应用场景。

  在热伪装的基础上,通过电解质层的图案化,或者引入具有红外高透射率的色素染料,我们可以实现信息的隐藏与伪装(图5)。同样地,以CPC纸器件为基本平台,我们可以在其上构建简单的薄膜或图层,利用CPC纸的高离子渗透特性,实现对表面薄膜图层的控制。以图6为例,采用导电聚合物PEDOT的气相聚合和紫外曝光手段,我们可以在CPC纸器件上构建各种精美的图案,并实现对上述图形在红外相机中的动态显示,而该器件在肉眼看来仍旧保持蓝黑色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CPC纸取材于价格低廉且早已商业化的PEDOT:PSS和纤维素材料,只需要简单的设备和工艺就可以实现大面积的制备,且性能稳定均匀性好。而基于CPC纸的电化学调控器件,不仅自身具有较好的MIR调控特性,还可以作为一个基本的器件平台,用于集成各类的薄膜、器件,利用CPC纸自身的电极特性、高离子渗透特性,实现更加丰富的调控模式,从而面向更加复杂、精细的应用场景。


  该工作以“Electrically tunable infrared optics enabled by flexible ion-permeable conducting polymer-cellulose paper”为题发表在NPJ Flexible Electronics上(doi: 10.1038/s41528-024-00339-7)。文章第一作者是林雪平大学博士后旷超阳博士,林雪平大学博士后陈尚志博士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瑞典研究理事会、欧盟研究理事会、瑞典政府战略基金、瑞典瓦伦堡基金会、瓦伦堡木材中心、数字化纤维素中心、玛丽居里-瑞典创新研究局联合基金等基金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28-024-00339-7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