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科研院所设备浪费普遍存在 仪器到期尚未拆封
2009-08-2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关键词:科研设备 浪费

    位于某个小城市的大企业为提升技术水平,建了一个研发中心,花上亿元从国外购买了一台大型的材料分析设备,但是由于那家企业所处位置,没有相应水平的科研人员,那台昂贵的仪器就成了摆设。
    还有一个单位购买了先进的电子显微镜,可是使用设备的人连比较简单的“选取电子衍射”都调不出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徐坚认为,是由于长期片面单一地用论文数量来评价科研人员,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被忽视,待遇低,致使他们工作不安心、不投入,也很难产生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反,许多单位宁愿设备闲置浪费,也不愿意在引进、培养、稳定专业技术人员身上花钱。
    第四个原因是,“买得起马,配不起鞍子”。许多大型、高端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费用极其昂贵。这使得有些设备虽然可以拥有,但却“伺候”不起(如大量耗电、耗材)。有些仪器,除了对温度、湿度要求极高,稍微震动一下都有可能导致报废。
    此外,对仪器设备浪费没有问责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既然有人给钱,为何不买?有些人对花费数百万美元购买来的设备闲置,感受不到丝毫压力。
    一位大学教授说,造成这种坏现象的原因是制度设计不合理。现在的纵向课题经费,只能有10%用于人头费,其余只能购买设备和消耗材料,如果你不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经费花掉,就要被收回。这种情况下,只能买设备。而且借购买设备之名,许多人还能获得出国考察的机会。
    一位工科研究生曾在网上发帖:“我们学校某个学院买来的气相、液相和质谱等仪器,放在实验室,几乎没有用过。这些仪器只在有领导或专家来考察的时候,才被掀起‘红盖头’展示一下。研究生们找到学院领导要求使用,领导说:‘现在还没调试好,还没有安排实验员管理,尤其重要的是,你用坏了怎么办?’”
完成高水平的工作关键还在于思路和创意
    十几年前的一件事,徐坚至今记得。当时他所在实验室有了一笔钱,正在制定设备采购计划,各个研究组都在争。已故中科院院士、当时的实验室老主任王景唐先生,就给同事们讲了另一位中科院老院士的亲身经历。
    这位老院士姓郭。一次郭先生去德国访问讲学,不慎将脚崴伤,行走不便,只好去医院。德国医生在郭先生的脚踝上反复按捏、检查了几次后,对老先生说,请你忍受一下。随后,用一只小橡胶锤在老先生脚踝的某个位置上猛击一下。老先生痛得顿时出了一身冷汗。医生却说,没事了,你可以下地走一走。郭先生随即站起,在地上走了几步,真的没事了。
    王景唐先生说,这就是高水平,诊断正确,处理简洁。如果是换了平医、庸医,肯定是先要求病人拍X光片、做CT检查以及其他先进检查手段都做上一遍,才确诊。
    “老先生讲这段故事是想说,完成高水平的工作,并不一定要完全依赖最先进的手段和设备,也不要过分地去迷信先进的手段,关键还是在于思路和创意。”徐坚说,这段故事之所以让自己至今记忆犹新,是自己深深感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远见卓识。
    徐坚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做比喻,烹饪大赛提供给选手们的主料、炊具、灶具都是一样的,在给定的题目下,做出什么样的菜,最终还是要看选手们的创意与手法如何。做学问也是如此。
    现在,徐坚所在的实验室有一些“股份制设备”,有些设备单个课题组买不起,或者价格昂贵但使用率低,各个课题组共同出钱购买,“股权”换成使用时间。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真真)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