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海洋大学刘晨光教授团队 AHM:浒苔多糖衍生水凝胶用于术中快速止血和加速肿瘤切除术后伤口愈合
2024-01-09  来源:高分子科技

  术中出血和持续炎症引起的术后伤口愈合延迟会增加手术切除后肿瘤复发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利用化学改性的浒苔多糖(PEP制备了可注射的多功能水凝胶用于术中止血和肿瘤切除术后伤口愈合


  近期,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刘晨光教授团队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浒苔多糖(PEP)基可注射多功能水凝胶,用于术中快速止血和肿瘤术后伤口愈合(图1)。该水凝胶由化学改性的PEP组成,在硼酸(BA)存在条件下,氧化PEPOPEP)和己二酰肼修饰的PEPPEP-AD)通过酰腙键和氢键形成水凝胶OPAB,双动态键赋予了OPAB可控的形状适应性凝胶化、合适的机械性能、非刺激性自修复、良好的湿组织粘附性和pH响应的生物降解性。OPAB表现出优异的血液吸收/凝固、红细胞粘附、血栓强化、红细胞聚集能力,在术中止血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图2)。进一步,将姜黄素纳米颗粒(Cur NPs)负载进OPAB中,提高了Cur NPs@OPAB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并通过减轻伤口愈合中的炎症反应,促进再上皮化,肉芽组织形成及胶原沉积等加速了肿瘤术后伤口的修复(图3)。 


1.AOPAB水凝胶的制备。(BOPAB水凝胶用于术中止血和肿瘤术后伤修复的示意图 


2. OPAB的术中止血性能。(A)三治疗90秒后的腿部静脉和(B)肝脏的失血量。(C)在90秒内三治疗后的肝脏出血图像。(DOPAB1/2TCP治疗2分钟后的BCI。(EOPAB1/2TCPBCI50。(FOPAB1/2TCP的体外止血时间。(GOPAB1/2TCP+Ca2+的血浆凝血动力学。(HOPAB1/2的血液吸收和红细胞粘附。(IOPAB1/2的止血机制。(JOPAB1/2RBCs的粘附和聚集。 


3. OPAB1/2Cur NPsCur NPs@OPAB1/2ADPPH和(B·OH的清除活性(CCur NPspH 5.66.87.4PBS中从OPAB1/2的累积释放曲线。(DCur NPs@OPAB1/2在术后伤口的应用。(E18 d内不同处理的伤口照片和伤口闭合痕迹。(F)三种方法处理1d伤口部位的H&E染色(红色虚线:表皮和真皮的边界;蓝色箭头:血管;红色箭头:毛囊)。(G)三种方法处理1d伤口部位的Masson染色(黑色矩形:胶原原纤维)。(H)三种方法处理1d伤口部位TNF-αIF染色。


  这项研究工作制备的可注射PEP水凝胶OPAB为术中快速止血和肿瘤术后伤口修复双重功能的生物医学材料提供了新的见解PEP的开发应用也可扩展到其他天然多糖,获得具有多重功能性的生物医学材料。希望具有术中快速出血和术后伤口修复双重功能的OPAB能降低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鼓励未来的新肿瘤疗法。该工作以Enteromorpha prolifera Polysaccharide-Derived Injectable Hydrogel for Fast Intraoperative Hemostasis and Accelerated Postsurgical Wound Healing Following Tumor Resection”为题发表在《Adv. Healthc. Mater.》上Adv. Healthc. Mater., 2023, 2303456)。文章第一作者是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后姜菲。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


  该工作是团队近期关于浒苔多糖(PEP)作为生物医学材料应用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之一。在过去的几年中,团队进行了多方面浒苔及浒苔多糖(PEP)相关的工作。不仅探索了PEP的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活性(Int. J. Biol. Macromol., 2017, 105, 2DOI: 10.1016/j.ijbiomac.2017.03.157)和抗炎活性(Biomater. Adv., 2022, 133, DOI: 10.1016/j.msec.2021.112637);并利用PEP制备了一系列医用生物材料,包括纳米递药载体用于疏水性药物姜黄素的递送(Int. J. Biol. Macromol., 2018, 112, DOI: 10.1016/j.ijbiomac.2018.02.002,双网络水凝胶用于大鼠全层皮肤伤口的愈合(ACS Appl. Mater. Inter., 2021, 13, 12, DOI: 10.1021/acsami.0c21543和可注射的多功能水凝胶用于术中止血和术后伤口愈合(Adv. Healthc. Mater., 2023, 2303456在未来,团队将继续致力于PEP的相关研究,开发更先进的PEP基生物医学材料,以期解决更多复杂的伤口治疗和生物医学难题。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hm.202303456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