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美国大学教授:一流大学不能重创收轻科研
2009-07-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倪军谈中美高等教育

  引言
  倪军教授1983年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如今,倪军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安纳堡分校机械系任教已有20多年,目前还兼任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院长,经常往返于中美两国,对中美两国大学教育和科研的长处与弱点看得比较清楚。
  现在国内许多大学都在争创世界一流大学,那么美国大学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有哪些值得中国大学学习和借鉴的呢?倪军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畅谈了自己的看法。
 
  硬件建设固然重要 软性服务更需加强

  入校时,中国一流大学(比如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的学生素质并不亚于美国一流大学的本科生。但是,本科4年教育后,中美两国的大学生差距开始拉大,主要是能力方面远远不如美国学生。中国学生拿到一个复杂的数学公式,很快能找到解决方程,他们的物理也很好,主要是中小学基础训练好。但是,中国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灌输,中国学生死记硬背,欠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动手能力很差。而美国学生的个人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强,表达能力强,团队工作能力强,领导能力强。
  中国的大学更重视知识的传授,国外更重视学生的能力开发和培养以及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中国研究型大学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在研究生方面,一流的好学生几乎都出国了或者因为比较容易找到好工作而直接就业了。剩下的研究生入校时的素质比本科生差。因此,国内大学目前普遍面临提高研究生素质的问题。从培养出来的学生来看,现在差距最大是博士生。由于生源受到影响,再加上培养过程的欠缺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学生独立性很差,许多导师不知道如何指导博士生。
  国内的硕士生培养有好有坏,但总的来说比国外的要强一些。国内的硕士生以前读3年,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现在缩短到2年半。国外读硕士有的只要求写论文,或修完10门硕士课程,相比之下不如中国。但中国研究生的课程不如国外的严谨和深奥,缺乏挑战性。
  最近10年来,中国对高校进行了大量投资,国内前50名的大学基本都盖了非常漂亮的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图书馆等,实验室内都配备了现代化计算机和先进设备。在很多硬件方面,国内的大学胜过美国的许多大学。美国有许多学生到中国实习,他们对中国大学优越的硬件设施非常羡慕。
  但是,国内大学的软性服务普遍不如美国大学。倪军教授举例说,密西根大学有24个图书馆,开放时间都很长,有半数的图书馆24小时开放,每周开放7天。哪怕在圣诞节和新年,都有个别图书馆保持开放。办图书馆就是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和方便,使师生能随时获取信息。在美国,评估一所大学图书馆的好坏,关键就是看师生的利用率。而国内大学的图书馆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开放的时间较短,馆内有的地方还设禁区。实验室利用率也很低,有的先进设备购进来后就被搁置在一边,不让学生使用,生怕弄坏。
  在增强服务意识和加强管理方面,倪军教授建议,国内大学的图书馆应主动为学生提供信息,欢迎学生进来使用,哪怕自己带书进来学习,因为里面的宁静舒适的环境吸引学生。在使用实验室方面,只要对学生进行适当训练,让他们掌握安全操作知识,可以提高使用率,对学生教学和科研都有帮助。国内不少实验室购买昂贵实验设备后搁置在旁边,仿佛成了一堆珍宝,但是再珍贵的设备不使用有什么意义呢?

  投入产出应该均衡 聘师标准必须严格

  从绝对数来说,中美两国大学在经费方面有较大差距。例如密西根大学每年有55亿美元的经费,去掉用于医疗系统的30亿美元外,用在大学科研与教学的经费有20多亿美元,而上海交通大学每年只有20多亿元人民币。但是,密西根大学培养一名研究生每年需要花费65000美元。如果把这笔钱拿到中国使用,可以培养8个博士生。因此造成中美大学教学质量差距的原因,经费不是主要的,而合理使用经费才是办好一流大学的关键。
  最近几年,国内对科研的投入很多,但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中国,由于国家下拨的科研经费用于人员聘用和劳务费的比例太小,教授们无法以此维持自己的收入水平,无法聘用更多的学生和专职研究人员,所以往往是花一半精力去做横向项目,主要目的不是学术,多数是金钱的驱动。由于拿了很多纵向项目,从量上进行积累,因而忽视了学术质量。
  一个教授带6-7名研究生,本来能拿到100万元的项目就已足够了,这样可以花精力与学生在一起搞研究。可是中国现在有很多教授今天拿100万元的科研项目,明天来了1000万元的项目照拿不误,5000万元的项目也拿。拿多了就消化不良,钱进来了,没有好好研究,没有很好培养人才,存在很大的浪费。
  美国的大学老师申请到100万美元的科研经费后,他们会把70%经费用于培养博士生,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密西根大学93%的科研经费来自纵向(政府),7%的项目来自横向(企业)。国内大学纵向和横向的科研几乎各占一半,有的横向科研占60%。国内的情况是,现在国家的拨款越来越大,申请到的项目都是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元人民币,可是由于目前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所限,学校无法利用好科研经费,花在培养博士生方面的经费不超过5%-10%,大量经费被盲目拿去购买国外最好的设备,肥了国外的仪器和设备供应商。
  在中国的一流大学里,往往是二三流的老师在培养一流的学生。中美两国一流大学的“原材料”(学生)都很好,但加工出来的“产品”(毕业生)却有差异,这主要是加工程序、操作人员和设备水平差,未把优秀人才的潜能发挥出来。中国重点大学为什么会出现二三流的老师呢?因为把关不严,大学招聘老师太容易、太随意,造成师资队伍力量很弱,这是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大障碍。
  在美国,大学招聘一名老师都有严格的考核标准,进来的都是明星级或具有明星潜力的老师。我们国内大学进来的老师,多是大批量进来的,许多人拿到博士2-3年后就升到副教授。他们到学校或科研单位后,依托有名气的大教授搞科研,从而违背了大学科研的规律。在国外,一个助教(拥有博士学位)从被聘用的第一天起就应该独立,学校期待你能独立开展科研教学。但是,国内助教的工资很低,如果不依托某个大教授,他们的生活就非常艰难。
  国内一些大学现从国外高薪聘请一些特殊人才,薪水高出国外大学好几倍。但是如果国内大环境不改善,从国外空降几个人过来不能解决问题,很难影响大学的发展方向。培养人才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中国大学改革可以采取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对新进来的老师要严格把关,逐步过渡。一旦新人超过一半的时机成熟后,就应该进行重大改革,提高对老师的考核标准。

  注重个人能力发挥 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倪军认为,中美两国大学的差异也体现在学校的决策、管理和学科的发展方面。中国重点大学近年来从国外吸收了一批年轻的老师,但是这些老师回国后为了生存,为了拿项目,科研能力很快就钝了。如果让这些老师留在国外一流大学管理体制内锻炼几年,他们的创造能力和科研能力就会提高很快,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学者。
  国内的体制不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一切听所长和科研组长的安排,缺乏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国内大学里科研所所长和学科带头人都很出名,但他们在社会上担任很多职务,每天忙着出去跑项目,70%的时间用来跑项目,30%的时间用于结项目和报奖之类的工作,没有时间在自己的领域做研究,下面的科研人员也等着所长和课题带头人分配任务。所长没有时间考虑研究所的长期发展方向,如此下去中国科技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倪军认为,中国的教育是训导式的,美国的教育是启发式的,中国课堂以教为主,美国教与学兼顾并重。中国的教育改革最好是把训导式与启发式相结合。在中国,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需要接受训导式的教育,少部分学生头脑聪明灵活,可以采取启发式,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老师上课讲到关键的地方可以主动停下来,询问学生该怎么办,活跃课堂气氛,兼顾教与学。此外,国内老师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式思维。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不一定全对,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提问能触及到问题的深处。在座谈会或在开会讨论问题时,要是有人提出问题,好的问题提出来后就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
  美国大学更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和自己去解决问题。学生可以与老师一起探讨,师生的思维一起互动。学生做习题是开放式的,往往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老师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提炼、去简化、去提出方案,而且没有唯一的答案。国外更注重学生的能力提高和创新,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倪军教授在采访中建议,对于中国国内最好的10所大学,可以放手让其去发展。这些名牌大学为了自己的声誉,不会做砸牌子的事情。从管理上讲,把国内前20名最好的大学与其他成百上千所大学一视同仁,这是要不得的,对一流大学和二三流的大学要有所区别。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serena)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