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克昌 太原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煤化工专家,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
196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工系,先后在太原工学院、日本信州大学获理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任太原工业大学校长,1997年起任现职。
谢克昌
在国际科技、经济激烈竞争的当今时代,特别是金融风暴肆虐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创新是保持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创新型人才是推进和实现创新的关键。
正处于结构调整与效益提高的关键时期的中国,由于高能耗、低效率、重污染的传统工业化老路已经走到了尽头,要实践科学发展观,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因而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作为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要以先进的理念、有效的措施顺应国内外的发展趋势,为本地、我国和全球的创新体系提供支持、作出贡献。
重塑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问题至关重要,它关系到研究生教育最终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有的放矢地培养人才。
始于1902年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办学的太原理工大学,在学校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理念,虽然表述不同,但无一不浸透了对大学精神的艰辛探索与形象诠释。
在“211工程”起步之时,学校就确立了“思考人类、适应时代、服务社会”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这既是审时度势后的科学定位,也是对百余年办学传统的传承和延续,更是新时期全校师生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和发扬。
“思考人类”是高层次创新人才位于“创新金字塔”顶端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统一。
环顾今天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环境生态破坏严重,南北发展不平衡,局部战争不断,接连不断出现的问题影响着人类的生存。这些都应成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关心关注深思深究的问题。
因为他们以后的工作不仅是为了促进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更是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终极福祉。不以“思考人类”为出发点,缺乏社会责任心和国际视野,创新就会失去动力,创造就会失去价值。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精神的本质则表现为确立怎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文精神教人求善,科学精神教人求真,必须两者兼备。
“适应时代”就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创新灵感不断涌现的根本保证,蕴含着与时俱进的思想、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自强不息的信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的功能也在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除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还要求当代大学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或“孵化器”,这些都需要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去完成。
“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之一,也是大学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价值所在,是对创新体系中各个层次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切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干起,根基扎得最牢,奋斗滋味体会最深,后发之力来得最实,这也是古今中外许多成就卓越的伟大科学家所走过的道路。
理工科博士学位论文的8大问题
应该说,思考人类、适应时代、服务社会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是“现代大学精神”的本质所在,但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误区,却在日益侵蚀着代代学人世纪传承的宝贵财富,延缓着创新人才健康成长和走向高层次的步伐。
譬如: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而来的人才培养中的功利化、世俗化倾向;一些欠科学的量化考核评价方式,正在亵渎着科研工作的真正内涵;而相当一部分硕士乃至博士研究生不潜心研究学问,偏离学术之路,只求文凭,不重水平,把学历单纯当做就业的敲门砖,虚度光阴、无所作为、抄袭剽窃,这些状况让人忧叹。
结合培养博士生、审阅博士学位论文的实践和曾作为两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的工作,笔者认为,我国理工科的博士学位论文程度不同地存在以下8个方面的问题。
论文选题脱离实际,缺乏创新;文献综述照搬他人、缺乏分析;实验研究方法陈旧,数据不准;实验结果处理不当,就事论事;论文写作逻辑不清,表达不明;图表公式制作粗糙,有失规范;英文摘要语句晦涩,词不达意;引文注释随心所欲,前后不一。
研究生教育本身就是全方位的训练,最终体现在学位论文上的这些问题都不是小事,对照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折射出培养过程中的全面差距。
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现阶段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的症结在哪里?研究生教育应该以怎样的机制、怎样的育人观去契合“思考人类、适应时代、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理念?这是需要指导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笔者是这样理解的:研究生教育一定要以“思考人类、适应时代、服务社会”的培养理念为根本,有了这个根本,思路的明确、矛盾的破解、问题的解决就容易多了。也就是说,在理念重塑的基础上,还必须要有正确的育人观。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要想达到“思考人类、适应时代、服务社会”的目标,相应的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就必须坚持教育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协调一致;坚持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养培育与实践能力训练的协调一致;坚持培养研究生做学问、做事和做人的协调一致,这“三个一致”应该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
时代的进步已经对现有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构成了极大挑战,适应时代的育人观,应该以学为主而不是以教为主,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知识,而是应有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为学之本和为人之道。
对教师而言,要从以“管”、“灌”为主的育人观转变到突出教育、突出启迪,重视参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责任心为主,要形成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及创新能力相统一的教育观。
这种教育观的进一步引申就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全方面教育观,即培养素质全面、具有整合思维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志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创新人才。
所谓整合思维,是指创新人才既要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具备天人合一的信仰,又要思考人类、践行义务,对社会、对公众满怀人道主义精神;既要积累学识、恪守慎独,遵守道德伦理,具备高尚人格,又要约束自我、审视科技,在社会实践和改造自然中实现人文理性。
新型育人理念指导下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
人才培养的理念明确了,育人观更新了,如何在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发展中不折不扣地予以落实,创新无疑是唯一的出路。太原理工大学在山西高校较早开始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积累了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宝贵经验。
“思考人类”是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内在精神要求,包含对研究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育。
学校宣传部牵头组织的每周一次的人文教育专题讲座,在提高学校文化品位、营造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校园文化氛围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科技处利用学校和各学院经常举办的院士专家论坛既让研究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熏陶、又让他们以院士为榜样,树立远大理想;研究生部长期坚持组织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系列讲座,让博士生走上讲台,进行每年一次的公开学术报告,形成自由争鸣、砥砺智慧的学术氛围。
在让研究生感受到宽松学术自由的同时,学校严格的成果要求和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公开答辩等制度也让他们感受到明显但必要的学术压力。近3年,学校先后处理了两起博士生学术论文剽窃事件,在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时,也营造了“诚信求实”的优良学风。
为使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保持与时代同步,2006年,太原理工大学开始实施新一轮的研究生培养计划修订工作,实施“宽口径”培养,课程总门数由原来的1100余门减少至920门,去掉了一些内容陈旧、不符合现代科技发展趋势的课程,更新了一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增加了一些由年轻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主讲的科技前沿专题、交叉学科课程,受到研究生的普遍欢迎。
学校尽可能地把博士生的课题与国家建设的需求结合起来,尽可能地把博士生推向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的第一线,实现研究生培养平台与学校科研平台的有机对接。
太原理工大学煤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在2006~2008年的3年间,累计承担国家“973”计划、“863”项目9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1项,其他各级项目共计27项。导师组将大课题分解成多个子课题来做,并将其作为博士生的论文选题,3年多来,先后有20多名博士生参加了这些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在真刀真枪的科研实践中锻炼成才。
对于一所地方工科院校而言,只有将自己的研究生教育和地方经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搭建互利共赢平台,才能培养出“区域建设、行业发展、社会进步”需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从2005年开始,学校紧紧围绕山西省“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七大优势产业建立了能源产业、金属材料及其制备工业、装备制造业等9个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2007年又联合太重集团、山西焦煤集团、潞安矿业集团等多家国有大型企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成立了煤矿工程、煤矿装备两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
导师至关重要
一项有关“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1%的研究生认为该因素是“指导教师”,而在对导师的问卷调查中,有超过85%的导师认为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是“导师”。
回顾自己从博士生到指导博士生,从教学科研实践到大学校长的经历,笔者深感作为导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的责任之重大。然而目前在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中,却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指导教师人才培养理念不清、质量意识淡漠,没有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甚至连省部级项目都没有。
没有项目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样的研究生教育无异于无米之炊,意味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表现在导师身上的问题首先是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尚未真正树立;其次是知识陈旧,扩充、更新速度缓慢,缺乏内功;三是学科专业前沿不明,寻找并抓住契机的能力不足;四是缺乏学术交流,产学研结合的主动出击性不够;五是求实创新精神不强,严谨治学作风失范;六是漠视学术团队,欠缺合作精神。
要培养“思考人类、适应时代、服务社会”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导师本身首先要用这个理念指导自己的工作,并将其作为评价自己工作成败的主要标准。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提高研究生指导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呢?除了采取健全导师遴选条例、适当扩大导师遴选范围以及对导师实行条件限定和注册审核等措施外,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对照上述不足,苦练内功。
简单来说,至少应有以下8点要求:一是认清形势,明确职责;二是扩充知识,练好内功;三是掌握前沿,寻找契机;四是加强交流,知己知彼;五是基础研发,持之以恒;六是求实创新,体现成果;七是学风正派,力戒浮躁;八是以身作则,育人为先。
激励人才勇攀高峰
本文前面提到了学校、有关管理部门、导师分属研究生教育的不同层面,还有一个层面没有涉及,那就是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本身——研究生,他们究竟怎样做才能达到前文所说的人才培养理念的要求?
这里笔者举一个发生在他们中间的典型例子。
张玉贵是笔者的一名博士生,由于身患强直性脊柱炎,他攻读博士学位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病床上度过的,一边吃药一边研究,经常还要忍着病痛去实验室。病魔非但丝毫没有削弱他对煤矿安全事业的热爱和矿工生命安全的关注,反而使他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科学研究中。
寒窗8年,他凭借惊人的毅力高质量地完成了学业,在博士论文《构造煤演化与力化学作用》中,他创造性地将力化学引入瓦斯地质研究领域,为煤矿安全生产研究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被业内认为是“创造了奇迹的人”。
在张玉贵身上,能够看到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蜡炬成灰的牺牲精神、务实求真的敬业精神、忘我探索的创新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高层次创新人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兼具的“思考人类”的品质,2008年获得河南省十佳师德标兵、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为了鼓励“思考人类、适应时代、服务社会”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今年4月13日,笔者以所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奖金为基础,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和杰出校友、香港恒发世纪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进强共同出资支持,在太原理工大学设立了山西首个专门面向在读博士生的 “晋昌”博士创新奖励基金。
此举并不是看重物质对科研创新的推动力,而是为了提倡一种理念,激励一种斗志,鼓舞一股士气,为那些真正潜心科研的年轻博士,为更多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创新者,带去成功的美好愿景。
- 暂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