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学精神,从仪式开始
2009-07-01  来源:南方日报

    大学毕业,此其发轫。植基既固,建业立名。从昨天起,中山大学开始为期四天的2009届毕业典礼暨2009年学位授予仪式。仪式包括权杖入场、奏唱国歌、宣读孙中山先生毕业训词以及恭请校长授予学位等。其中最激动人心的环节,是黄达人校长向1万多名学士、硕士和博士一一授予学位。

  13世纪初叶,法国巴黎大学首创了学位制度。在学位授予典礼上,身着导师服的校长首先把学位获得者的流苏从右边拨到左边,然后庄重地授予学位证书。在中国,最早的学位服出现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但只是大学自行采用。1935年4月,国民政府曾效仿英美体制颁布了“学位授予法”,这是中国现代学位制度的开端。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相当长一段时期没有建立和实行学位制,学位服也相应废除。直到上世纪80年代,全国人大立法恢复学位制度后,一些大学才逐步出现仿制或者自创的学位服。199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通过了新中国自己的学位服式样。

  很有可能,这将成为一个新传统。但相当一部分大学对此并未形成足够的重视,在大学扩招的背景下,学位授予典礼越来越成为一场集体秀和精英秀,有的规模大则大矣,但能上台接受校长祝福的只有那些被学校认定的“优秀毕业生”。这并不符合大学精神的要义。所谓大学精神,在于发扬人性之善,培养健全人格,改良社会风气,传承和发扬人类文明与文化。大学之所以成其为大学,而区别于社会,还在于大学具有独立的人格气质,是平等、民主、自由等人类共同理想价值的盾牌。在学位授予典礼上,由校长亲自给每一位学生颁发证书,这便是平等精神的直接表现。不管优秀与否,所有的同学都是这所高校骄傲的一分子,何况优秀本身便有许多种不同的判别标准。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安身立命所在。这些年来,我们不断立志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但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一个又一个细节当中,体现在对老师、对学生、对学术的态度上。教学自由、学习自由、学术自由,现代大学精神这三大原则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要充分发扬人的自主性,让“人”成为大学的中心。爱护人,关心人,促使人平等而自由地在大学里呼吸成长,这是学生能够走出校园后继续健全发展的要义。

  学位授予仪式,是大学生在大学的最后一课,也是新生活的一个开端。在中山大学这承前启后的“最后一课”上,黄达人校长除了给予祝福,还现场向毕业生询问就业情况。令他高兴的是,其中绝大多数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工作暂时没有着落的也充满自信,期待在就业大潮中再冲一浪。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里程碑,下一站便是步入社会。关心学生的就业, 其实就是关心大学为社会所提供的人才发展情况。因为,大学固然要独立于社会,却也必须与社会同呼吸、共进步,为社会发展谋就人才宝库。而一个个充满自信、健全人格的毕业生,正是一所大学能为社会前行所作的最佳贡献。这便是大学精神的又一种所在。

  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勖哉诸君,努力自强。仪式只是大学精神的一个细小环节。对于大学来说,如何思考其社会价值,如何思考教师与学生的个人价值,如何思考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如何把现代大学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才是更为重要的“发轫”。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serena)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