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线缠绕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材料加工策略,即便是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依然喜欢借助这一简单方式将不可拉伸或者非弹性功能材料甚至器件缠绕到弹性体芯材上,从而获得本体不可拉伸材料的高度可拉伸或弹性特性。然而,时至今日,这一古老智慧背后的科学认识仍旧模糊。众所周知,高分子材料的机械性能从根本上依赖其化学结构与分子链的构象行为。这在聚合物链分子构象水平上已经得到充分认识,但在宏观材料水平上,构象的意义和价值还远未得到充分的认识。例如,螺旋结构材料的柔韧性、可拉伸性或者弹性通常被理解为变形,而非构象变化行为;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变形行为却被习惯性地理解为分子链构象变化行为。这种对微观构象和宏观变形行为的习惯性分离思考,使得我们无法建立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共性联系。
图1. 跨尺度构象行为以及具有构象耦合特征的螺旋构象复合材料设计
图2. HFC的构象耦合的模拟论证分析
论文详细信息:Li, D., Zhu, Z., Zhao, Z. et al. Fabrication of helix–fiber composites with mechanically coupled core-wrapping for programmable properties. Comm. Mater 4, 28 (2023).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3246-023-00355-6
微粘控团队(MAGIC-X Group)简介:
王宇特聘研究员(团队PI)致力于微粘控技术(MAG Tech.)开发,并探索其在高分子微纳功能材料设计与加工、先进电池材料及器件设计与加工、构象复合材料的设计与智造三个方面的多学科交叉研究。迄今以第一或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知名期刊(如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Nano Letter, ACS Nano, Comm. Mater.等)发表SCI论文40余篇,部分工作得到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如ScienceDaily, ACS Headline Science)和杂志主编的亮点报道。申请美国专利9项(4项授权),其中一项发明专利荣获2020年度美国R&D 100 Award。申请中国专利7项(授权3项),受邀英文著作一章。目前担任中国流变学协会青年委员,国际能源化学领域著名期刊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杂志青年编委。
傅雪薇特聘副研究员(团队骨干),入选四川大学“双百人才工程”计划。2021年10月加入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系。从事的研究方向为天然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微粘控加工及其在先进电池中的应用。迄今以第一或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著名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Small等发表论文30余篇。
杨伟教授(团队指导老师)主要从事聚合物加工过程中凝聚态结构的演化与控制、聚合物共混与复合新材料、聚合物先进功能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以通讯作者身份已在Adv. Mater., Sci. Adv., Materials Today,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Adv. Sci., Energy Storage Mater., ACS Nano, Macromolecules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7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9项,授权29项;主编著作1部;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项。
微粘控团队诚挚邀请对材料加工新思想、新原理和新技术感兴趣的有志之士加盟,共创微粘控技术未来(特别欢迎博士后加入)。
课题组链接:https://www.x-mol.com/groups/Wang_Yu
- 华南理工孙大文院士课题组 CEJ:高度缠结水凝胶基于日间辐射/蒸发制冷与夜间大气补水耦合效应实现可持续日间被动式制冷 2023-12-08
- 中科院物理所利用纳米天线耦合效应实现单分子拉曼偏振态调控 200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