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对话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大学之“为”
2009-06-15  来源:解放日报

 
    大学面对学生要有牺牲精神、奉献精神
 
    解放周末:一所大学“有为”还是“无为”,您如何判断?
 
    蔡达峰:在我看来,有一个最简单的标准———大学是教育机构,评价一所大学,就是看它实现教育使命的水平。忠诚于教育的大学,才是一所合格的大学。
 
    解放周末:也就是说,大学之“为”,应该是为教育,而不是为大学本身。
 
    蔡达峰:是的。但是,大学既然是一个机构,就必然有其自身的社会处境,必然会有自身利益问题,比如薪酬、校舍、名誉等。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都应该对教育有利,但事实上追求这些东西的过程,却可能把大学弄得精疲力尽,甚至迷失了应有的方向。
 
    解放周末:在大学自身利益和教育的利益之间,有一个权衡的问题。
 
    蔡达峰:作为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我对这方面的感受比较多一些。教师职业被称为“神圣的职业”,但大学中的人并不天生都是圣人。大学中人同样身处功利的社会、世俗的环境。大学中的一些行为,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为了教育,但实际上可能离教育很远。比如当前都在呼唤让高校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但如果抽去其中的具体利益,恐怕不少人就没多少兴趣了。因为自主不仅有权利,还有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解放周末:大学如何真正做到时刻不离教育?
 
    蔡达峰:我倾向于要时刻反思自己。大学之于学生,应该就像家长之于孩子。大家知道,并不是最优秀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家长培养孩子,总是竭尽所能,指望把孩子培养成最优秀的人。这是父母们的共同情怀,也是人类的美好理想。
 
    现在中国还没有世界一流大学,但我们要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中国青年。为了这个理想,中国大学应该像家长一样,意志坚定,不怕吃苦。抗战时期的中国优秀大学及教师,筚路蓝缕,照样培养出有世界影响的优秀学生。如果大学连自己都不想吃苦、不能吃苦,抱怨自己的待遇,为自己的三餐谋划,先把自个儿养富了再去养孩子,那是无法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学生的。
 
    解放周末: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必须要吃什么样的“苦”?
 
    蔡达峰:首先,要把大学得到的利益和支持最大可能地关照于学生。第二,要通过自己让学生得到更好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正如家长不能把学生关在家里,而要把学生送到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一样,大学也是这样,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使他走入更宽阔的世界,这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
 
    解放周末:这个比喻很形象。
 
    蔡达峰:道理其实非常简单,教育需要投入,一种充满善意和真诚的投入。但是现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有难度,不尽如人意。
 
    解放周末:大学面对学生,正如父母面对孩子,应该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
 
    蔡达峰:是的。复旦是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办学早期经济总是拮据,学校经费寅吃卯粮。复旦教授每个月要拿出100块钱,每年拿出1个月的薪水奉献给学校办教育。所以,复旦把牺牲和服务作为传统。学校就要像一个大家庭,家长自己勒紧裤腰带,“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种精神,感人至深,很具有教育意义。
 
    解放周末:目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制定中。教育需要改革,大学需要有所作为,已经成为社会共同的期盼。
 
    蔡达峰:是的。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机构就是大学,它可以900年屹立不倒,不改校名,不改地址,不改校门。大学以教育质量而立世。但教育质量很难被检测,更很难被称为“不合格”。所以,教育改革的动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解放周末:从大学之“困”到大学之“为”,您对大学具体有些什么建议?
 
    蔡达峰:我想大学首先要承担责任。比如自主招生,是自主权,也是社会责任。所以,承受责备也是在所难免。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未来发展,大学教育就不用害怕改革,不用回避责任。眼下有许多工作中的“患得患失”,就是因为没有把学生的未来需要想清楚。
 
    其次,教育管理者要敢于自我批判。学生毕竟不是通常所说的客户或消费者,他们需要接受引导。要使大学真正主动地关心学生成长的利益,则必须思考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问题。直接从事教育管理的人员,则更要有一种自我批评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服务加引导的能力,视学生为子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这种精神是高尚人格和风度的表现,它本身就是教育的应有境界。

[上一页]  [1]  [2]  [3]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匆匆)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学者介绍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