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通过
“测谎仪”引起的轩然大波,迅速转化为一股对抗与破解的力量。在韩彦坤的校园里,在张晴的校园里,“小白鼠”们讨论最多的,是如何应对这个系统。
有人探讨抄书的可行性,觉得书不会进论文库。其想法很快被否定,“谁能保证你抄的这本书N年前没有被别人抄过?”
有人跳出来说,那个系统没这么强大,只要把抄来的句子改成自己的表述,就没问题了。事实上,多数人的选择也确实是对自己的论文“大兴土木”,逐字逐句地进行颠覆性的修改,劳动强度甚至超过当初完成论文。有人举例说明,一句“物质决定意识”如何被改成了“自己的语言”——“我们知道,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认为后者能够决定前者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者得出的结论与上述结论是恰恰相反的。前者只能反作用后者,后者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这样的修改,有人认为很好,认为“避免抄袭,又多了字数”,也有人认为,“计算机不认可废话,可能还是过不了”。一个大家公认的结论是——“论文水平直线下降”,因为要“写出优质的长篇废话”。
离毕业答辩的期限越来越近。已有人抛弃掉这种“原始”的修改论文的方式,直接想出了更加高明的办法——“答辩交一个纸质版本;给系统检测的时候送审另外一个版本的电子版”;还有更高明的——把一部分文字变成图片格式,系统就检测不出来了。
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沈阳并不否认,在人脑与系统的“测谎”博弈中,后者处于劣势。
在四川大学,韩彦坤的论文经过修改,通过了检测,马平则要像其他14位本科生和20多位博士生一样,要延迟半年答辩了。
在华中科技大学,已经被张晴改得面目全非的论文最终通过了答辩,但是被批为“毫无学术含量”。一天以后,张晴所在的院系,接到教务的通知,“全院通过论文检测。”他们对“测谎仪”的战绩非常优异。
包括张晴在内一批同学在QQ群里互相恭喜——“这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对话“反剽窃”软件开发者、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
“如果都揭出来不亚于一场政治运动”
中国新闻周刊:武大版的软件在推广的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阻力,为什么没有率先推广?
沈阳:国内研究这个的有六七家,真正能够给社会提供实用服务的,可能就只有我们和清华同方。2008年4月完成它的时候,还是希望能推广,但是推了一圈之后发现,问题比较大。很多人一听这个东西,第一是不相信,第二呢,他害怕。没有谁不怕这个东西,哪怕是教授博导之类的。
中国新闻周刊:华中科技大学这边的情况是,学生们为了应付这个系统,想出了不少“高招”。比如加入一些字节,就不会被查出来。是这样吗?
沈阳:是的。这个技术暂时还不可能靠语义来辨别。不过在加的不多的情况下,系统还是可以模糊匹配,给出一个很高的相似度。
中国新闻周刊:许多人质疑:为什么只针对学生,不针对老师?
沈阳:这个软件并非针对学生的。至于为什么没有查老师(的论文),这个问题我把他叫作“学术原罪”,就是说,经过50万篇论文的抽样发现,这个(指老师的论文抄袭)量非常大,抄袭的人非常多,严重抄袭的人非常多。这就是说,如果都揭露出来,会不亚于一场政治运动。所以我想这个问题可能还需要去讨论。
中国新闻周刊:是什么导致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严重?
沈阳:社会网络中,这个现象叫做“偏好依附”,就是看到某个人做了这个事情,还得了利,别的人也跟着学,所以最终呢,就是越抄越猛。
中国新闻周刊:评价论文一般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学术水平高低,另一个是诚信。但这个软件只能检测出后一个问题。
沈阳:它不是水平评价软件。我们很多时候对技术的期望值过高,希望世界上有一种东西能够包治百病,但是反剽窃软件只是简单的字符串的对比软件。在很多情况下,人都不能评价人的水平高低,何况是电脑。
中国新闻周刊:这个系统在国外推行的时候也是很容易破解吗?
沈阳:这个问题在国际上也都是有的。但是国外还有的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就是说,对于本科生而言,或者对于低端的硕士生而言,他利用这种系统来做改写,对能力的锻炼也很有价值——就是不完全从反剽窃的角度来考虑了。
中国新闻周刊:你如何判断这个博弈的走向?是系统占上风还是人的破解力量更强大?
沈阳: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今后反剽窃软件推广后,学界抄袭现象依然不容乐观。今后高校将大量出现首先拷贝他人论文,然后修改得面目全非、文理不通的奇观,还是抄,只是抄得更加隐蔽,更加辛苦而已。国外的大学里面,他们平常的作业和小论文如果是抄的,被发现都会被退学,更不用说是答辩的论文了。国外对学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就是国内和国外的学术廉耻心以及整体学术环境的区别。技术只能跟着人走。
中国新闻周刊:这样的博弈,会不会让你觉得很沮丧?
沈阳:学生在拼命修改他们的论文,我也希望逐步去修改我们的软件。这是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我很能理解这种情况,只要我们的剽窃的根源还存在的话,那么这种现象是肯定得不到根治的。所以从技术角度而言,我们只是想着怎样去把这个软件做得更好一点,在技术上做更多的探讨。 ★
- 西南科大李国强教授/余家欣教授、中南大学银恺教授 Small 封面论文:用于防/除冰的微/纳分级火山口结构疏冰耐久表面 2024-09-01
- 南京大学胡文兵教授教学论文介绍如何理解高分子链结构 … 2024-04-09
- 兰州化物所徐路团队 JMCA 封面论文:仅由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和水构筑的高润滑、自愈合、可化学降解、阻燃与抗辐射磁性凝胶 2024-03-29
- 反剽窃软件能否杜绝抄袭? 探学术不端之"原罪" 2009-06-18
- 光明日报:学术测谎仪背后的警示 2009-04-29
- 诚聘教授、副教授 - 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南京林业大学中比先进生物医用材料联合实验室 2022-05-02
-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刘遵峰教授拟招收2022年海外一流高校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生、以及招聘博士后若干 2022-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