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深圳技术大学史济东/中科大王柳/港理工陶肖明 JMCA:在低频水流下高效分解有机污染物的织物基压电催化体系
2023-03-26  来源:高分子科技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水污染日益严重,对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利用压电材料在水流下产生极化,从而在水中产生自由基,进而降解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压电催化体系,在水污染防治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十年来,基于氧化锌、钛酸钡、过渡金属硫化物(以二硫化钼为主)等材料的压电催化体系得到了不断的设计与优化,对污染物的分解效率不断提升,应用场景也不断丰富。


  然而,目前实验室中设计的压电催化体系与现实应用间尚存在巨大的鸿沟。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压电催化体系大多需要在超声处理时才能达到较高的效率。而在自然界丰富的低频水流下,压电催化效率通常较低。这是因为超声处理时,水体内因超声空化可以产生107~108 Pa的高压强,从而有效极化压电材料,产生自由基。而低频水流带来的压力只有105~106 Pa,难以满足催化反应的要求。为了在低频水流下实现更高的压电催化效率,许多研究者致力于通过对压电材料的设计与改性提高压电材料的活性。然而这通常大大提高了制备成本,且催化效率以及性能稳定性也依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针对这一问题,深圳技术大学的史济东助理教授,中科大的王柳教授,以及香港理工大学的陶肖明教授等人提出了采用织物作为基底,负载压电纳米颗粒的新型压电催化体系。他们首先对针织和梭织的布料结构在水流冲击下受到的应力状态进行了分析。通过有限元力学模拟,他们发现织物的多孔与缠绕结构可以对水流压力产生有效的局部放大。其中,在针织结构压应力的作用下,体系可以产生相对于宏观压力最高25.12倍的局部放大,从而有效促进了压电材料的极化(图1)。此外,应力放大区域多分布于与水体接触的织物表面,有利于自由基的产生以及催化反应的进行。 


图1织物基压电催化体系的设计。(a)织物基压电催化体系应用于水处理的示意图。(b)压电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原理。(c)针织结构在宏观压力下的应力分布。(d)针织结构在宏观拉力下的应力分布。(e)梭织结构在宏观压力下的应力分布。(f)梭织结构在宏观拉力下的应力分布。


  基于力学模拟结果,作者将水热法制备的二硫化钼纳米片滴涂到PET针织布料表面,并通过一层PVDF高分子对纳米片进行封装。由于PVDF封装层为多孔结构,因此可以在保证纳米片与水溶液接触时不从织物表面脱落。作者采用罗丹明染料作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这种织物基压电催化体系的性能。在摇床振动下(240rpm),该体系可以在30分钟内降解97.3%的罗丹明染料,且6次循环内性能没有发生衰减。该效率在目前压电催化体系的报道中属于较高的水平(图2)。该体系也可以对甲基橙、亚甲基蓝等有机染料产生不错的降解效率。此外,作者也对反应参数对压电催化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图2 织物基压电催化体系的性能。(a)罗丹明溶液在30分钟压电催化过程中紫外-可见光谱的变化。插图:罗丹明染料在降解过程中颜色的变化(b)6次循环中罗丹明染料的分解效率。(c)二硫化钼纳米片滴涂次数对压电催化效率的影响。(d)摇床转速对压电催化效率的影响。(e)罗丹明染料初始浓度对压电催化效率的影响。(f)织物基压电催化体系对罗丹明、甲基橙、亚甲基蓝分解效率的对比。


  本工作通过引入织物作为压电催化体系的基底,实现了对水流压力的有效放大。从而摆脱了一般压电催化体系对超声的依赖,为压电催化体系利用自然水流动能,实现无源水处理创造了条件,也为水污染的治理提供了一种高效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该工作以“Textile-based piezocatalytic platform for organics degradation under low-frequency water flow”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Q1,IF:14.511)。深圳技术大学工程物理学院的史济东助理教授为文章的第一作者与共同通讯作者,文章共同通讯作者还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的王柳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学时装与纺织学院的陶肖明教授。深圳技术大学工程物理学院为论文的第一单位。本工作也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高校科研平台青年创新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文章信息:Jidong Shi*, Su Yang, Zetao Zheng, Jiyu Li, Liu Wang*, Wei Zeng, Liusi Yang, Ying Xiong, Zhengyuan Jin and Xiaoming Tao* J. Mater. Chem. A, 2023, DOI: 10.1039/D2TA09682J

  文章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3/ta/d2ta09682j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