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迈向高度集成和智能化的物联网(IoT)发展趋势中,无处不在的传感器是信息收集转换的开端,但大量分布式的传感器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当使用传统硬质电池的时候还会损失穿戴式系统的柔性和可拉伸性,且电池需要经常更换。在绿色发展的趋势下,传感器朝着低功耗甚至自供能的方向发展。可穿戴的健康监测传感器和人工智能传感系统(电子皮肤、感受忆阻器、人工神经元和可植入传感器等)因为可以实时、无线地评估个人监控状况及疾病风险和潜在环境危害等,在消费电子和医疗保健电子领域迅速兴起和普及。
特别是对于NO2等有害气体的监控十分重要,人体长期暴露于微量的NO2环境中会对呼吸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如哮喘、肺癌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最近发展出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效应和光伏效应的自供能气体传感器,但它们的性能都不如传统的气体传感器,此外,这些自供能传感器需要在振动或特定光照中收集能源,从而限制了它们的应用。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更加通用的方法来实现自供能和高性能的气体传感器。
图一:基于Zn(OTf)2/PAM水凝胶的自供电柔性气体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及应用。
【自供能气体传感器的性能及机理】
图二:自供电NO2传感器的气敏性能
图三:传感器的检测机理探究
【Zn阳极可逆修复和传感器应用】
图四:Zn阳极修复及传感器的稳定性
图五:无线、可穿戴、自供能的NO2传感系统及其应用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fm.202300046
本工作的研究基础是基于课题组近年来在导电水凝胶基柔性可穿戴式传感器方面的系列研究进展(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3, 2300046,DOI: 10.1002/adfm.202300046;Advanced Science 2023, 10, 2205632;Nano-Micro Letters 2022, 14, 52;Nano-Micro Letters 2022. 14,183;Materials Horizons 2019, 6, 595;Materials Horizons 2022, 9, 1935;Materials Horizons 2022, 9, 1921;Advanced Science 2022, 9,2104168;Materials Horizons 2022, 9, 1356;Small 2021, 17, 2104997;SmartMat 2023,4,e1141;SmartMat 2023, 4, e1147;etc.)。
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招收博士后-柔性传感-医学交叉研究方向
1、研究平台
依托于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研究所。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电子元器件制备方面有广泛的研究基础,拥有约24700平方米的研究场地、洁净室和100套以上的精密贵重仪器,可用于材料的可控制备、微纳加工和电学性能测试。柔性电子实验室搭建了较为齐全的传感材料合成、柔性传感器制备、表征和测试的平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研究所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广州市重点实验室,具有丰富的临床资源和完善的实验室条件;同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其精准医学研究院拥有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本课题组依托机构科研条件优越,团队学术气氛浓厚,为博士后提供自由探索机会并大力支持个人事业发展,诚邀符合条件的青年科研人员加盟。
2、招聘岗位和薪酬待遇
博士后:年薪28万起(含五险一金)。
绩效奖励:
(1)如获得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国际交流引进项目、省引进项目,年薪可达37.4万;
(2)根据文章发表、基金申请情况给予博士后发放额外科研绩效津贴;
(3)获批国家级基金项目会额外提供配套经费支持
(4)推荐及协助申报国家和广东省各层次人才项目,如“广东省博士后人才引进计划”,最高可获100万资助;
(5)出站业绩突出者,可推荐应聘副研究员/研究员等职位。
3、招聘要求
(1)具有材料、电子、化学、物理、生物、医学背景均可,有交叉学科研究背景的优先考虑。
(2)已获得化学、材料、生物、医学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或接近完成博士学位。
(3)海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博士毕业生,年龄35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发表过SCI论文;
(4)身心健康,工作认真负责,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4、应聘方式
有意应聘者请将个人学术简历、学历学位证明文件、代表性业绩成果等相关证明材料,发送至wujin8@mail.sysu.edu.cn,邮件标题注明:应聘博士后+本人姓名。
5.合作导师简介:
1.李春炜博士,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获聘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中青年杰出人才,入选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耳鼻咽喉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长期从事上呼吸道临床和基础相结合的研究,致力于于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的相关研究,并且已建立跨学科合作团队,与免疫学、微生物学、干细胞学、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营养学、生物工程学、人工智能、工程物理学、生物信息学等课题组开展以上呼吸道黏膜(特别是呼吸道上皮)为中心的交叉研究,致力于拓展上呼吸道的知识和研究体系并取得创新性成果。已在过敏与临床免疫权威期刊如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Allergy, Clinical& Experimental Allergy发表多篇通讯作者论文。近5年,作为主持人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广州市对外科技合作计划(200万元)、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山大学青年教师重点培育项目、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启动经费,经费总数超过650万元。
2. 吴进博士,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百人计划”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成员。开发面向健康医学和环境安全监测应用的柔性可拉伸、可穿戴、自修复的智能传感材料与器件及穿戴式系统、高性能离子/电子皮肤、水凝胶电子。以通讯或一作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篇), Advanced Science(3篇), Nano-Micro Letters(4篇), Materials Horizons(4篇), Smal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0篇,其中IF>10的论文40篇,ESI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18篇,论文被引用5000多次,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申请/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20多件。担任Front. Mater.(IF=4)副主编、Adv. Fiber Mater.(IF=13,中科院一区期刊)、Sci. China Mater.(IF=8.6,Q1)、SmartMat(即时IF≈15,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等多个期刊的青年编委。课题组常年招收博士后、博士生(每年1名)、硕士生(每年2名),欢迎联系。
- 韩国延世大学Cheolmin Park院士团队《Device》:一种可降解的具有双模触觉感知的蚕丝基自供能皮肤 2024-10-25
- 宁波大学翁更生教授课题组 AFM:用于人体健康监测、物体识别及无接触手势识别的3D打印自供能柔性传感器 2024-09-26
- 江汉大学吴钰祥/湘雅医院李宇晟/纳米能源所李舟 AFM:自供能柔性传感器阵列 - 动态压力监测的新突破 2024-04-08
- 浙理工张兆发/田伟 AFM:适用于多场景的可多维度集成式可穿戴纱线传感器 2024-11-06
- 太原理工张虎林教授 Small:热电水凝胶用于机器学习辅助的自供电可穿戴材料识别 2024-11-04
- 加州理工学院高伟教授团队 Chem. Rev. 综述: 可穿戴和植入式软体机器人 2024-10-15
- 天津大学李俊杰教授团队《Nat. Commun.》:时序性粘附心脏贴片用于机械生理监测和电耦合治疗 2023-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