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分子领域如何做到产-学-研的结合——访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高分子学科主任,胡汉杰研究员
2009-05-14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聚:目前,我国高分子领域学术界和产业界联系的情况如何,和所期望的状况还存在哪些差距?
    胡:我感到,如今学术界的研究课题离产业界越来越远。主要体现是,从产业实践中的选题越来越少,以向社会提供创新技术、创新成果为研究目标的选题越来越少,从事学术研究的科研人员对产业情况也越来越陌生。更由于管理部门的急功近利,把众多的学术研究引向了以追求“论文数量”及“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为主要目标。因此学界的成果能直接向产业延伸或让产业界借鉴的已日渐稀少。
    另一方面,在产业界,已有的研发力量相对产业发展的需求,却是十分不足。国有企业,担负着繁重的生产任务,忙于创造利润,在研发上投入很少。少数的研发人员虽努力想和学界衔接、从学界的论文中寻找可供技术借鉴的新知识,然而实际上得到的收获和希望值却相距甚远。而民营企业大多是经济实力不足,主要精力在为占有市场而努力拼搏,更没有能力来培养自己的研发人员。
    因此,我国高分子领域这样的现状是十分不利于形成创新型社会的,如何做到我们的学界-产界能携手创新,就成了摆在我国高分子学术界和产业界面前严峻的现实问题。
    聚:既然如此,那就请您先讲讲如何解决我国高分子领域遇到的这些问题?
    胡: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学术界在其中应该发挥更主动的作用。学术界除注重文献外,也应关注高分子产业的发展情况,注意将产业的技术难题作为自己的科研选题,注意从产业的技术难题中寻找、提炼基础性研究课题。对应用性研究的科研项目,研究内容要注意尽可能向下游延伸,延伸解决一些中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难题,以便企业能顺利承接学界的成果,尽快让企业把学界的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在发表学术论文的同时,也希望能发表一些学术成果的科普性论文,以便能更好地向企业界普及;其次,有关管理部门应既重视理论性成果(论文),更要注重能对国家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技术性成果,转变轻视技术性成果的看法。技术性课题难以发表论文或形成论文的周期较长,因此要有宽松的科研管理环境,更要允许研究人员一段时间内没有论文发表;另外,希望产业界能关注学界的科研成果,主动联系学界、携手学界、处理好成果利益的分配、平等合作,共同做好科研新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再次,我们国家现有一批游离于社会的退休科研人员,他们没有了“发表论文”的压力,生活自由,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如果能被产业界聘用,他们不但能解决企业目前面临的技术难题,也能做到企业和学界的沟通,他们必定能在高分子学界-产界联系方面发挥具体的推动作用。
    聚:我们听说您现在退休后在一家生产热塑淀粉塑料的企业里做顾问。您能否谈一谈在那里工作的一些感想?
    胡:现在国内外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环境降解塑料”产业应运而生。这是一类在高分子学界-产界紧密合作、协同努力下,于近些年才形成的一类新型高分子创新产业,热塑淀粉塑料产业就是其中的一个品种。由于这类产业的形成过程,即从科研成果到转化成产业,周期很短,实际生产中待研的技术难题仍然很多。这些“生产中的技术问题”虽然客观上仍需要学界人员来研究,但已不属于学术界的研究范围,再加上学界人员不可能深入到产业生产中去,不了解生产中的具体工艺和设备情况,因此不可能再去研究、解决这些具体生产中的难题。这样,这些“上、下够不着”的难题就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我在这个企业的作用就是协助解决这些“上、下够不着”的技术难题。而在具体工作中,也感到这里还是有许多基础性学术问题等待研究的(例如,淀粉是一类含氢键高分子,其分子间作用力很强,对这一类高分子的分子运动、流变及加工等方面的认识,目前还远远不深入)。从中我也体会到,要想我国高分子事业发展得更好,学术界和产业界应互相了解,互相学习,协同努力。也就是希望学术界向下跨一步,离产业界更近点,产业界多向上看看,离学术界更近些,这样大家通力合作,创新性的高分子产业才会更多地形成,而高分子学术研究也会得到更多的源泉和动力。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chen)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学者介绍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