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分子领域,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二者密不可分,这已是大家的共识。然而,如何做好产-学-研的结合,却是需要探索的。目前,我国高分子学术界与产业界虽然双方都希望更好地结合和联系,以相互促进,实际上却有日渐脱节的趋势,这是我国高分子领域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我们针对这个问题,采访了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高分子学科主任胡汉杰研究员,请他谈一下个人对此问题的看法。
聚合物网(以下简称“聚”):胡老师您好,很高兴有机会和您一起聊聊高分子领域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的联系问题。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我国高分子学科和产业的发展背景如何?
胡汉杰研究员(以下简称“胡”):高分子学科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学科,起始于建国后的50年代初期。当时,国际上高分子研究及高分子产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30-40年代)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建国后我国的高分子研究及高分子产业基本上还都是一片空白。当时在我国无论是高分子学术研究还是高分子产业,都面临的急迫问题是,如何尽快向国外学习和起步。
聚:请你具体谈一下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高分子学科和产业在“学习、追赶及发展”的成长过程和国外的发展相比有什么不同?
胡:我想,在国外,高分子研究和产业化可能是基本同步发展,彼此相辅相成。研究成果很快形成初步产业,产业完善、发展的过程又促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因此形成了企业的研发力量非常雄厚,注重承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并能够很好地在企业内转化成新的产业,还能向学术界反馈研究课题。这样就能够把学术和产业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良性循环。
我国高分子学术研究和产业在基本空白的情况下起步,在急于改变落后状态的情况下,学术界只能从文献上进行学习、追踪;产业界只能从国外购买新技术、新产业,并希望在“引进”中不断学习、改进。但是,长此以往,却形成了学术界专注国外文献,不了解国内产业及产业实践中的技术问题;产业界不断注视国外的换代技术并不断购买、引进,无暇和学术界结合起来研发自己的创新技术。近些年,更由于管理部门的急功近利,导致了学界更加追求文章的数量、忽视质量,更加忽视实践中的技术问题,再由于管理政策不到位,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不公,使得本来就先天不足的高分子学界-产业界的联系和结合,更加深了鸿沟。这样的情况如果恶性循环下去,不但我国的产业将难以创造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而且学术研究也将难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创新领域。
- 西安交大张志成教授团队招聘教授/特聘研究员/助理教授 - 高分子化学、介电高分子材料、铁电压电材料 2024-11-13
- 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国家级人才团队招聘启事 - 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后(师资) 2024-11-12
- 中科大吴思教授团队 Adv. Mater.:光致可逆固体-流体转变高分子复合材料用于压印智能纳米材料 2024-11-07
- 汕头市龙湖区-中山大学产学研结合对接活动在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举行 2012-07-03
- 2011中国高校企业产学研结合典型案例入选企业揭晓 2011-12-05
- 兵团首次通过产学研结合形式承担“973”项目 2011-10-24
- 5月13日胡汉杰研究员在北京化工大学作学术报告 200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