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纤维世界二十载——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完成人朱美芳
2009-03-05 来源:解放日报
你相不相信有这样的纤维?用它制成外衣,雨天不会淋湿,不同环境下会自动变色;制成内衣,薄薄一层就可抵御严寒。这种宛如科幻小说中的纤维,在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朱美芳教授那里已经研究了许多年。2月27日,这一研究项目获得了200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实验室的领军人物,朱美芳和纤维打了20多年交道。开发功能性纤维材料,始终是她的情结。
想穿“的确良”的少女
朱美芳出生于中国近代纺织发祥地江苏南通。上世纪80年代初流行的“的确良”,因其“挺刮”风靡整整一代人,彼时正值“二八年华”的朱美芳自然也艳羡不已,无奈并不富裕的家境,没有让她实现拥有一件“的确良”衬衫的梦想。
“没想到,我高中毕业考进原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后,高中班主任送我的礼物,正是一段‘的确良’裤料!”当时,朱美芳的本科专业正好是化纤学科。本科毕业后,她加入了当时化纤系主任陈彦模教授新组建的课题组。为了筹集科研资金,她随陈教授搭了货运大卡车,辗转来到张家港涤纶厂,争取到了第一笔研究经费5000元。朱美芳真正的功能纤维研究就此开始,神奇的纤维世界向她展开双臂。
就拿聚丙烯来说,原来只能做窗帘、麻袋,但它吸水性强的特点又很合适做贴身衣物。朱美芳和她的同事们攻克重重难关,使聚丙烯纤维集舒适、美观和功能化于一体。他们曾拿着两块外观一模一样的面料来到丝绸进出口公司,一块为真丝,一块为化纤,居然让几个有数十年经验的行家里手都判断错误。
在车间熬通宵的“解说员”
此次领奖的前一天,朱美芳教授还在浙江出差。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长三角地区不少纺织企业希望引入上海的技术,提高纺织行业的附加值,她就是去传授技术的。
“现在当企业‘解说员’,比以前容易多了。”朱美芳所说的“解说员”,是指到生产车间现场,示范推广东华大学纤维实验室研究的新工艺、新技术。她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几乎没有一家纺织企业设立“技术研发科”,高校科研人员几乎要把整套成熟的工艺技术手把手教给企业。
现在,企业家创新意识和员工素质普遍提高,朱美芳经常会接到企业一线工人的电话,主动和她讨论某个工艺细节问题。“产学研”合作终于步入黄金时期,这令朱教授他们感到欣慰。很多情况下,课题组成员为了实时了解实验室成果批量生产的情况,需经常和工人师傅们一起呆在车间,现场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有时会在车间呆上通宵。
讲究“志同道合”的教育者
现任东华大学副校长的朱美芳,始终把育人工作放在首位。她带研究生讲究“志同道合”,每个研究生进她的课题组都要向她承诺:“我对科研有热情和浓厚的兴趣,肯吃苦。”她还为研究生开设“技术预见”课程,介绍材料学科最新进展和学术前沿,介绍国家和上海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让学生知道外面的世界需要什么。
这些年来,朱美芳发现,她所带研究生选择的课题非常具有现实性:高性能纤维、纳米纤维、医疗卫生专用纤维……不少低年级本科学生也纷纷要求进入实验室参与研究。年轻一代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求索的态度,鼓舞着朱美芳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从衣物纤维到建筑材料,再到高速列车、大飞机用的内装饰材料和复合材料。“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学生和我一样,从社会需求中找到研究动力,这样才会体会到科研的魅力。”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chen)
相关新闻
- 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徐桂银课题组 Angew:功能纤维隔膜调控钠金属SEI有机/无机组分 2024-10-01
- 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叶长怀团队 AFM:基于CO2发泡方法制备超高透明度、优异力学性能的柔性聚酰亚胺纳米发泡材料用于隔热保温 2024-08-26
- 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叶长怀团队 AFM:具有优异力学和隔热性能二氧化硅/芳纶纳米纤维双网络复合气凝胶纤维用于耐火型摩擦纳米发电机 2024-08-24
- 东华大学何创龙教授团队 Chem. Eng. J.:抗菌生物活性支架发挥本征刺激与免疫调节活性共同促进血管化骨再生 2024-11-18
- 东华大学覃小红教授、张雪萍研究员 Adv. Mater.:高效稳定超吸湿海绵用于可持续的大气水收集与发电 2024-11-12
- 东华大学武培怡/刘艳军团队 Nat. Commun.:双重降噪且选择性识别人声的仿生鼓膜 2024-10-17
- 东华大学丁彬教授/闫建华教授团队 Mater. Today综述:柔性氧化物陶瓷微纳米纤维材料的制备现状及策略 202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