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k-Kasper相是指一大类最早在金属合金中发现的、具有复杂晶体结构的拓扑密堆相。人们近年来才在各种软物质体系中也发现了它们,这使得对它们在软物质体系中的形成机理和结构调控的研究成为了热点。特别是2010年在构象不对称的双嵌段共聚物熔体(以下简记为A-B)中发现的Frank-Kasper σ相,突破了人们此前对这种最简单的嵌段共聚物体系的自组装行为的认知。目前已经有多个实验团队在该体系中发现了稳定的σ和A15相,这也和一些课题组用“标准”模型所做的自洽场理论计算的结果定性吻合。
图1. 双嵌段共聚物熔体(A-B)的耗散粒子动力学模型的自洽场相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系王强教授的课题组针对构象不对称的A-B提出了一个耗散粒子动力学(DPD)模型,并通过高精度的、采用GPU大规模并行的自洽场理论计算构造了该模型在χN-ε空间中的相图(图1)。该DPD模型使用了离散高斯链(即每条链上有N=10个链节)、在所有链节之间都采用了作用距离大于0的DPD对势(即体系是可压缩的)、并在A和B链节之间还另加了由参数χ>0来调控的DPD对势。由于该模型可以直接用于DPD模拟,因此它的自洽场计算结果不需要通过任何参数拟合就能够直接地与它的DPD模拟结果进行对比,从而明确、定量地揭示出在自洽场理论中所忽略的涨落和关联效应的影响。而与“标准”模型相比,DPD模型的自洽场理论在计算有序相时所需要的时间和内存都至少要少一个数量级,因此在相同的计算能力下可以得到更精确的结果。
该课题组研究了五种Frank-Kasper相(即 A15、C14、C15、Z和σ相)和四种常规相(即按照体心立方和面心立方排列的球状相、按照正六角排列的柱状相、以及无序相,分别记为BCC、FCC、HEX和DIS),并发现在他们计算的参数范围内C14是唯一稳定的Frank-Kasper相(图1)。他们的计算结果表明:(1) 类似于σ和A15相,C14的稳定性源于A-B的构象不对称(即ε>1);(2) C14在所有的有序相中具有最大的熵密度;(3) 在ε>1时,DPD模型的自洽场相图与文献中“标准“模型的自洽场相图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这些差别却不太可能是由这两个模型的不同引起的,于是这对以前用“标准”模型所做的Frank-Kasper相的自洽场理论计算的精度是否足够高提出了质疑。更详细的内容还请见原文及其补充材料。
该项研究通过自洽场理论计算首次预测了由A-B形成的稳定的C14相。虽然这和一个实验团队最近在A-B中发现了稳定的C14相的结果定性吻合,后者却在其它条件下还得到了稳定的σ和A15相。鉴于实验体系和模型体系有着诸多的不同(例如体系的多分散性、χ值等等),该课题组下一步的工作是使用他们提出的DPD模型对构象不对称的A-B进行DPD模拟,并通过将它的模拟结果与上面的自洽场理论计算结果直接对比来明确、定量地揭示出体系的涨落和关联效应对Frank-Kasper相的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macromol.2c00933
- 西安交大刘峰教授团队 Angew:基于四面体液晶网络构筑的A15型Frank-Kasper相 2022-05-14
- 《Nature Chemistry》:Frank-Kaper Z相结构在软物质本体中首次发现 2019-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