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山大学翟文涛教授 CEJ:气泡冷冻铸造人工藤,这篇论文有泡泡
2022-07-09  来源:高分子科技

  藤,是陆地上最长的植物,一般长达100米,最长的可达500米。然而,它的茎直径不过5厘米,可以说是植物王国里的“瘦长王子”。大量的水和养分通过纤细的藤茎长距离地输送到众多的分枝和叶子,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和蒸腾作用,这就要求藤条本身具有独特的内部结构以进行高效的液体运输。


  对生物材料的深入分析和对结构-功能关系的理解对材料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大多数木本植物一样,藤条由独特的有序通道结构和基质(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它们通过生物主导的自下而上自组装生长,最终形成了巧妙的分级多孔结构。这些独特的多尺度孔结构和相间的长程有序大通道结构赋予藤条令人钦佩的液体输送效率和储水能力。与天然生物材料相比,人工合成材料的进步主要是通过开发新的合成结构材料而不是优化现有材料的微观结构来实现的。因此,从微米到纳米尺度的多尺度仿生设计有望开发出意想不到的超结构材料。然而,将藤条的巧妙结构转化为合成材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部分原因是它们复杂的孔结构需要在多个维度(长度、尺度和形态)上复制。

 

1.藤条及其微观结构


  有鉴于此,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翟文涛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的一体化设计方法,即气泡冷冻铸造技术,用于多尺度长程有序通道结构的构筑。该技术涉及将气体注入浇铸溶液中,在冷冻铸造过程中让气体逸出并形成圆柱形气泡,借助气泡和冰晶的协同生长来组装建筑单元。在去除气泡和冰晶模板后,最终形成藤条仿生结构材料。该工作以题为“Bubble freeze casting artificial rattan”的文章发表在CEJ上。 



  气泡的生长模式决定着材料内部的孔隙结构。图2b展示了气泡冷冻铸造过程中气泡的生长行为。随着冰晶的生长,气泡逐渐生长并最终冻结在冰晶内。在气泡冷冻铸造过程中,气泡的头部始终高于冻结界面,表明气泡的生长速率始终大于或等于冰晶的生长速率。这种生长速率的差异确保了气泡不会被生长中的冰晶覆盖,从而导致生长终止。有趣的是,气泡被一圈冰晶包围,这些冰晶高于无气泡区域的冰晶(2d)。气泡周围冰晶的优先生长现象归因于气泡周围气体逸出所引起的吸热效应(2e) 


2.人工藤条的构建及其微观结构


  人工藤与天然藤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所制备的人工藤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和较低的密度。它们的密度可以通过控制浇铸溶液中的聚合物含量来调控。如图2i所示,合成藤条的横截面展现出天然藤条类似的多尺度有序多孔结构。小孔是冰晶铸造通道。大孔为气泡铸造通道。人工藤的气泡铸造通道接近圆柱形,直径约为350μm,与天然藤的水通道一致。冰晶铸造通道的直径约为 150μm。与天然藤条相比,合成藤条具有更薄的通道壁和尺寸更均匀的二级通道。 


3.气泡冷冻铸造过程中气泡的形成和生长机理


  为了揭示气泡的形成机制和生长模式,研究人员使用水作为起始溶液。这是因为水结的冰是透明的,以便于通过光学显微镜来观察气泡的生长。随着冰晶的生长,气体在冰晶的驱动下在冻结界面富集。当浓度达到过饱和时,气体析出。这些新形成的气泡将面临不同的命运。大多数气泡会变成自由气泡,在浮力的作用下迅速逃离冻结界面。只有少数靠近冰晶的气泡被捕获。


  图3c展示了气泡冷冻铸造过程中气泡的生长行为。在气泡成核的瞬间,它们便被冰晶所捕获。这些气泡核在3s左右生长到最大尺寸。随着更多气体析出到被捕获的气泡中,这些气泡在冰晶的辅助下定向生长,最终形成长程有序的圆柱形气泡。此外,被冰晶捕获的气泡展现出不同的生长形态。这些气泡的最终形态主要受气体析出速率和冰晶生长速率的影响(3d-g)。只有当气体析出速率大于或等于冰晶生长速率时,才能形成长程有序的圆柱形气泡(3k) 


4.人工藤条的液体输送性能


  多尺度长程有序通道结构可以实现液体的快速无动力输送。如图4所示,具有多尺度有序微通道的人工藤条表现出最快的液体输送速度,仅 2s即可完成将液体吸收至 20mm 的高度,即每平方米人工藤条2s吸附了15.2kg液体。人工藤条的快速液体吸附性能归因于内部多尺度有序通道的毛细管效应。


  与传统用于制造各向异性多孔泡沫的冰模板技术不同,气泡冷冻铸造技术可以构筑完美开放且相互连接的多尺度通道,理想地模拟了具有优异的液体输送能力的天然藤条。这项研究朝着多尺度有序孔结构的构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可能对未来仿生多尺度有序结构材料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方法可能用于组装各种构建单元(例如聚合物、陶瓷粉末和多种纳米颗粒),以制造多功能的多尺度有序多孔材料。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85894722033575#f0005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