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振宁称20年内中国本土肯定拿诺贝尔奖
2009-04-21  来源:扬子晚报
关键词:
   19日,应邀参加扬州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的世界杰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做客扬州大学,欣然担任该校荣誉教授,并为师生上了一堂精彩纷呈的“创新课”。台上87岁的杨振宁声音洪亮,妙语连珠;台下33岁的杨夫人翁帆和人头攒动的师生一起,自始至终安安静静地当“听众”。
 
    昨天杨博士的讲座主题是“创新”,在进行了科技创新的“铺垫”后,又花大量时间大谈“科技外创新”,视角独特,旁征博引,显示出非凡的记忆力和缜密的思维能力。在回答学子的现场提问时,杨振宁更是将去年底在东南大学演讲时“预测”的中国科学家获诺贝尔奖的时间向前推了10年:“20年内中国本土产生诺贝尔奖是肯定的!”
 
  小平“先富论”的价值不可估量
 
    “我想告诉年轻的同学们,科学技术层面的创新重要,科技领域以外的创新同样相当重要。”谈了一段时间的科技创新后,杨振宁话锋一转,把广大师生的思路引向更开阔的领域。他首先说,美国“汽车之父”福特的“流水线”的方法,不光是对汽车工业,对于20世纪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在杨振宁看来,中国人有一个创新完全可以与福特比肩,那就是小平同志的“先富论”。“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小平同志的一句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非常有创见性,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创新,这个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杨振宁感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可以说和小平同志的这个创新理论、创新决策密不可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个有远见的划时代创新,改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年轻人要大胆去争“国际话语权”
 
    “创新决不止科技方向,别的方向对中华民族也许更重要,年轻人更要勇于科技以外的创新,要争夺‘国际话语权’。”杨振宁说,1962年中印战争,西方媒体一边倒地攻击中国。战争结束后,有一个英国记者,经过大量扎实的采访研究,写了一本书,披露、分析了事情的背景和真实情况。最终这本书成了畅销书,也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印战争的印象,可以说,这是一次十分及时的创新。
 
    “再比如,去年3月的西藏暴民抢烧事件,西方媒体又是一边倒地攻击中国。”杨振宁认为,对于事件的真相,单靠政府的正式发言是不够的,现在需要有一本畅销书,写出西藏的今昔对比,写出真实的内幕,纠正国际视听,这样的创新同样及时。
 
    “西方不了解中华文化,这就需要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年轻人去创新地做工作。”杨振宁提出,中国与周边国家,哪怕是很小的国家都有这样的外交国界划分原则:和谐平等,尊重双方意愿。但这一文化传统及治国态度没有被西方认识,这才有了“中国威胁论”。出现这个情况,一是因为中国很多工作做得不到位,二是缺乏“国际话语权”。所以,年轻人应该以创新的态度去填补政府正式发言以外的“国际话语空间”。
 
    “德”与“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昨天的演讲中,杨振宁这个蜚声世界的大物理学家不时穿插谈论“人文科学”,令在场听众大呼“过瘾”。在谈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差别时,杨振宁谈到了考古学和历史学的事例,令人耳目一新。
 
    杨博士介绍,“德”与“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两点西方人不理解。谈及中国古代“德”文化时,他举例说,自己曾经在北京保利博物馆看到一件3000多年前西周时期的铜器,表面铭文上有“国王禹治水,施行德政”的文字。“这些文字既说明了中国古代的‘德文化’,还批驳了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一个说法。作为历史学权威的顾颉刚认为,中国古代历史有很多是不可靠的,大禹治水就是个民间传说,根本就没有禹这个人。而这件铜器,就可以佐证顾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20年内中国科学家必拿“诺贝尔”
 
    “中国的科技发展是非常快的,20年内中国本土肯定产生诺贝尔奖!”在回答大家最为关心的“中国科学家何时能获诺贝尔奖”这一问题时,杨振宁感言,100年前中国懂微积分的人只有几个,现在学数学的大学生都懂,中国在碳管、高温超导研究等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搞尖端研究不能着急,要慢慢来,必须了解长远发展趋势。但我认为,20年内,中国本土产生诺贝尔奖是肯定的!”杨振宁说。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蔚蓝)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 暂无相关新闻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学者介绍
更多>>科教新闻